【景氣特別報導】2023~2024年全球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
邱達生 (2024/01/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期》
觀察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四個經濟體的政策帶動全球正面或負面的外溢效果,因此展望2024年,美國不至於會採取升息緊縮措施;而ECB預期歐洲通膨大幅減緩,升息循環將劃下句點;中國將持續依循先前制訂的「雙循環經濟」概念,期待拉抬內循環;日本在歷任首相不斷包裝經濟政策下,雖然成效有限,但BOJ堅持的低利政策雖對投資有所拉抬,但日圓貶值亦削弱消費力道。以上四大經濟體,無論處於供給面或需求面,預測在2024年的景氣展望均無法以樂觀視之。
回顧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主要受到終端需求疲弱的影響,跨國供應鏈缺乏運轉動機、庫存過剩,國際貿易表現十分低迷。需求萎縮致使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紛紛降低產能,以成本管控為主要目標。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於2023年多數的時間,落於象徵景氣緊縮的50臨界點以下。所幸主要經濟體服務業仍然受惠於後疫情時代的相對強勁復甦,在勞動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缺工現象;各國服務業被迫以較高的薪資報酬來招聘人力,其副作用是進一步對自2022年以來的黏著通貨膨脹做出貢獻。
通膨持續是抑制2023年經濟景氣的主因,而其成因則相當多重。國際主要央行包括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與日本央行(BOJ)於疫情爆發初期啟動量化寬鬆(QE)措施,規模超過因應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QE,過度的貨幣供給推升通貨膨脹。地緣政治衝突則助長通膨赤焰,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對烏克蘭發動戰爭,戰事延續至今。俄羅斯是國際原物料生產大國,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戰爭影響生產與運輸,致使國際原物料與大宗物資價格劇烈震盪。2023年10月7日以哈瑪斯為首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與以色列爆發武裝衝突,此一中東戰事爆發之後,國際油價持續上漲,致使國際通膨情勢延續;Fed與ECB因應通膨的升息循環,則讓市場需求復甦時間延後。
展望2024年全球經濟景氣與2023年相比,國際貨幣基金(IMF)、S&P Global、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皆認為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恐將進一步減緩。基本上這些機構估計全球在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約在2.3~3.0%區間,而對2024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約處於2.2~2.9%區間;亦即2024年的景氣將走緩,但是走緩的幅度亦不大(表1)。
表1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
單位:%
預測機構
|
IMF
|
S&P Global
|
OECD
|
EIU
|
發布時間
|
2023年10月
|
2023年10月
|
2023年9月
|
2023年10月
|
預測年度
|
2023年(e)
|
2024年(f)
|
2023年(e)
|
2024年(f)
|
2023年(e)
|
2024年(f)
|
2023年(e)
|
2024年(f)
|
經濟成長
|
3.0
|
2.9
|
2.6
|
2.3
|
3.0
|
2.7
|
2.3
|
2.2
|
注:e為估計值;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IMF、S&P Global、OECD、EIU Country Data、本研究整理,2023年11月。
全球經濟、產業影響、通膨壓力、景氣展望、需求疲弱、地緣政治、貨幣政策、金融市場、貿易成長、經濟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