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格局決定布局,危機就是轉機-淺談韓國科技行政體系再造發展經驗
吳慈珮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近年韓國由三星、LG、現代等國際企業領軍,在DRAM、液晶面板、手機、汽車等科技產業或產品具有亮眼表現,尤其是挺過1997年與2008年兩次全球金融危機之衝擊,並在2012年增加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布局,「韓國崛起」再次成為令人關注探討的議題,而該國政府於金融危機後,推動連串科技行政體系改革的經驗,或許可提供我國於2012年逐步展開的科技體制再造工程之經驗參考。
台韓競爭互有勝負
自從20世紀末,台灣與韓國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經濟發展典範,並與新加坡、香港名列「亞洲四小龍」,台灣平均國民所得一直領先韓國。然而韓國卻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變革重生,不僅成為我國科技產業強大的競爭對手,並於2005年超越我國平均國民所得,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韓國經濟呈現衰退,我國似乎有追平趕上的機會。
2011年台灣在多項國際競爭力指標表現優異,除了獲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競爭力排名第六,領先第22名的韓國,並於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以第13序位領先第24位的韓國。儘管如此,兩國競爭的態勢,卻面臨更險峻的威脅與衝擊。
2012年3月15日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 FTA)生效後,韓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同時與美國、歐盟、東南亞國協三大經濟體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站穩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領先地位,未來如能進一步取得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將使韓國成為全球FTA中心,無形間壓迫我國處於國際市場競爭劣勢。
科技行政體制再造歷程
遭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後,韓國政府以2025年成為世界七大科技先進國的願景,將科技政策列為經濟發展動能的首要策略,十年間推動三次科技行政體系再造工程,在全國努力下,韓國企業在手機、遊戲、電影、及光電等產業均占有相當比例的全球市場,國民平均所得不僅在2005年超越台灣,並已達兩萬美元以上。
雖然國家經濟發展驅動因素多元,技術創新僅為其一,韓國與台灣的發展模式之爭各有勝負,然而已歷經三次科技行政體系改組的韓國經驗,對於2012年陸續啟動政府組織再造的我國而言,或具有值得參酌之處,本文試就近年韓國科技行政體系再造之背景因素、組織調整與政策發展思維,介紹如下:
(一)1999年組織改組:連結科技與產業發展
1.背景
過去韓國政府廣泛干預並主導產業科技政策,選定策略性產業投入科研資源,甚至集中扶植特定企業,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震撼整個韓國,財團與銀行相繼倒閉或面臨危機,暴露出既往規劃性經濟的弱點。
韓國將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視為改革的契機與憑藉,大規模進行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特別是全盤的檢視與調整科技行政體系。前總統金大中提出「未來國家的命脈就在生物科技(BT)、環境科技(ET)、資訊科技(IT)、奈米科技(NT)、航太科技(ST)及文化科技(CT)等6T」,正式將推動科技發展與重點產業發展相互連結。
科技行政體系、科技政策改革、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韓國經濟發展、次世代產業、綠色成長、創新政策、研究機構治理、FTA布局、產業科技結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