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歐洲產業人才的培育工程——走出後工業社會的困頓
陳碧芬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揭櫫《兩種資本主義之戰》(Capitalism Against Capitalism,Whurr Publrs publishing, Dec., 1992)的法國當代經濟學家米歇爾‧阿爾貝(Michel Albert),認為從雷根政府和柴契爾夫人政府算起,美、英應併屬為「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日本、合併後的德國及其他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形成「萊茵模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兩種類型的內部複雜而多面,反應在「企業之於教育及職業培訓的角色扮演」部分,米歇爾說,「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答案很清楚:袖手旁觀…;萊茵模式則傾向從提高所有勞工的素質出發,提倡勞工制訂就業規畫,從而保障企業的和諧與效率,…既能創造就業機會,又提高了國家的競爭力。」
有關歐洲技職教育的研究探討,從上述歐洲的社會學觀點切入,目的在於彰顯:社會結構及組成因素的比較差異,即使工業化最早的歐洲國家,對於技職教育的意義與定位,至今我們從美國觀點、或是亞洲立場來看,都存在著極大的辯證空間。
公共教育體系傳播文明知識
教育為知識之根本,透過教育體系的傳遞與演義,知識才得以無限延伸為文明的核心。從教育研究的角度分析,公共教育啟自於歐洲的工業革命。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顧明遠院長認為,工業革命是在生產勞動和科學技術結合的形勢下所發生,工業大生產一方面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外出勞動的父母,需要公部門出面協助照料兒童。此外,19世紀期間,歐洲民族國家在民族主義牽引下紛紛獨立,各國政府為了維護民族意識和增強國力,均十分重視教育,乃由國家斥資開始興辦公立學校。
與歐洲教育相關的一則佚史小故事記載著普法戰爭以後,許多有識之士認為,普魯士的勝利不僅是在戰場上,而且是隨著公共教育和學校的世俗化,在課堂上展現勝利者的驕傲,各國因此紛紛向普魯士學習,從教會手中取得教育的領導權,進而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
工業革命帶動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如何藉由國家力量與公部門資源,制度化培養更多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以便紮實產業經濟的根本,甚至前瞻未來的發展藍圖,成為20世紀各國追求的政策目標。
歐洲國家在邁向此一宏偉目標的過程,不幸遇上兩次都發生在歐陸的世界大戰,大部分地區淪為廢墟、經濟崩潰,政治不穩的現象在各國醞釀。二次戰後的復甦大計,重點擺在社會的穩定安全,且為避免成為美蘇強權的附庸,歐洲統合運動的聲浪藉勢升高,首要目標鎖定政治、經濟兩大議題。至於「百年工程」的教育議題,頂多扮演創造就業機會的功能,在歐體(EC)統整略見雛型的六○年代之前,皆停留在各國的內政事務,發揮各自的公權力,讓教育體系恢復到戰前的健全與繁盛。
歐洲技職教育、產業人才培育、歐盟整合、里斯本策略、Bologna宣言、教育改革、終身學習、創業精神、知識型經濟、職場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