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推行浮動電價機制政策之挑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推行浮動電價機制政策之挑戰

馬雲亭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在全球化與自動化的經濟體系中,電力在驅動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愈趨重要的角色,可靠以及可負擔的電力供應為生產全球工業化產品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現今日常社會中的必要要(OECD/IEA, 2005),電力已成為支撐人類活動以及工業發展的必需品。正因電力對於現今社會的不可或缺性及投資投入電業市場所需的龐大資源限制下,電業市場常在政府主導下形成壟斷,而政府多會在兼顧經濟發展之下控制電價走勢。

   然而,壟斷市場的不效率以及民間資源愈趨豐富下,國際先進國家已紛紛走向電業自由化,藉由市場機制決定電價。反觀我國之電業市場仍為壟斷,長期以來電價的制定未完全反映電力業者(也就是台電公司)的供電成本,其調漲幅度跟不上國際能源價格飆升所導致發電成本成長的速度。長期電價低估的情況除造成台電公司財務上的虧損,迫使全民買單之外,亦可能造成電力浮濫使用,難以導引用戶節約用電或促使企業積極投資節電設備,不利節能減碳。除此之外,台灣電力價格長久脫離市場機制,將弱化能源使用效率,不利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和高質化發展(劉婉柔等,2012)。

   在節能減碳的浪潮與解決電價長期低估所衍生的問題之下,2012年經濟部推動電價合理化方案,除將電價進行三階段調漲之外,同時亦開始明確執行浮動電價制度,希望落實定期檢討供電成本並適時反映於電價中。而在浮動電價機制下,電力供給結構的改變將對電價將帶來絕對性的影響,與此同時,台灣正處於發電供給結構調整時期。近年來為達到節能減碳、能源及民眾健康安全等目標,政府持續推動不同的電力政策,例如:穩健減核、全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及促進天然氣合理使用等政策。其中,預計2016年開始商轉的核四電廠,目前因安全問題正值於停建與否的關鍵時期。故本文將從我國現有電價調整機制和當前電力供給政策進行分析,並加入核四停建之考量,以探討未來實施浮動電價機制後,電價可能之調漲幅度與可能面臨之問題,並提出相關之政策建議。

 

電價調整機制政策發展現況

   我國電價結構至今僅經歷過一次大規模調整。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前,電價係採單一費率結構,為反映不同時間之供電成本,政府於該8月起開始實施時間電價制度,以降低尖峰用電,使1980年國內之平均電價年增幅度45.3%。然而,其後電價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張心穎20082008年經由經濟部及「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委員會」核定,於該71101日分別調漲電12.6%;調漲過後2009年國內平均電價為新台2.60702010年台電估計國內平均電價2.6098度(台灣電力公司20122011年時電價並未調整,平均電價2.6001度,2012年時,在電力合理化方案下,平均電價調整後2.7222度,然而,其調整幅度未能完全反映過去因國際能源價格調漲而增加的發電成本。

   比較國際能源總署(IEA)2013年公布的國際各國平均電價,我2012年之平均住宅用電電價為排名第二低,僅次於墨西哥(1);工業用電平均電價則為排名第三低,僅次於挪威與美國(2)。相較於國際各國,我國缺乏自產能源,進口倚賴度高97.49%,致使能源供應成本應較高,但電價卻明顯較他國為低,反映我國電價受到高度壓抑的狀態。

浮動電價電價合理化電力市場自由化電業壟斷發電成本能源價格電力結構再生能源發展核能爭議碳排放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