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以工業區環域分析為基礎之區域創新能力評估
白仁德、吳家齊 (2018/09/07) 《台經月刊第41卷第第9期》
編定工業區的產業發展在我國占了極重要的一環,工業區發展也被賦予土地有效利用、促進規模及聚集經濟、提供就業與區域均衡等特定目的,如何從工業區發展進而帶動地區發展,從而與所在地域之區域創新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相互作用運行,在系統下的資源投入與轉化為創新產出創造更高且多元的機會,對特定區域的創新能量具有顯著的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力。因此,建構工業區環域的區域創新評估模式,結合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方式進行工業區環域的評估,將有助於瞭解各工業區所在地區的區位條件及產業群聚基礎。
區域創新系統評估指標之相關文獻
早期競爭力注重在企業於國際競爭上的指標,然而概念則逐漸從微觀層次推向中觀或宏觀的發展,競爭力成為多層次又具多元性質的概念(許書銘,2000)。雖然競爭力依對象(個人、企業、各別產業等)、範圍層級(地方、區域、國家)以及領域上之不同,而有不同討論的面向,但特別的是創新因素在構成競爭力體系當中,是不論層級、地域皆被重視的,是必備的要件。因此,本文整理出過去較具代表性意義的競爭力及創新能力相關指標,試圖從中整合出創新系統內所需的創新要素指標:
胡太山(2005)指出,新竹科學園區創新集群的動態結構是由研發層面的高科技基礎設施、育成體系的高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園區本身和周遭範圍創新產出與互動交流的結果。更進一步來說,群聚重要的核心是由政府、公司、學術研究機構及專業技術構成了機構、科技基礎設施與知識的匯集共同創造了創新環境。馬維揚(2008)研究新竹科學園區的創新產業群聚指標,並透過指標表現描述園區的群聚發展,將指標內容分為四大構面及細部項目:(1)經濟層面,包含就業員工人數、員工薪資、勞動參與率;(2)創新層面,包含研發經費、技術購買與銷售、美國核准專利數;(3)人才資源,包含高學歷占員工比例;(4)環境層面,包含用電量、網路使用指標、平均每人公教人員服務比。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2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將一國競爭力定義為經由國家的多元要素,實現繁榮以及人民所得提高的生產能力,指標構面包含:基礎需求(基礎建設、教育環境、公共制度等)、效能強化(高等教育與訓練、市場效率、技術成熟度等)、創新商業成熟度。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在2011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將一國競爭力定義為創造整體市場環境價值,使企業提升附加價值,是為造就財富的能力,指標構面包含:經濟表現(國內外經濟情況、投資、就業情形等)、政府效能(法規體制、財政情勢、政策推展等)、企業效能(生產效率、勞動市場、經營管理等),以及基礎建設(基本建設、科學與技術基礎建設、教育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1年所出版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按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框架,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指標構面包含:企業本體、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硬體環境、軟體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全球聯繫。《遠見》雜誌在2004年對於台灣各縣市總體競爭力進行評比,指標構面包含:總體表現、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基礎建設、科技指標以及競爭力提升。在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的比較上,則以產業國際化、政府與建設、市場與消費三項構面進行比較。
:區域創新系統、工業區評估、創新投入、知識鏈結、產業群聚、因素分析、創新產出、產業轉型、北部科技廊帶、政策規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