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馬來西亞新政經發展——變、辨、辯
施冠宇 (2019/09/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9期》
2018年5月9日馬來西亞迎來建國以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執政超過60年之久的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及其領導的國民陣線聯盟(國陣,Barisan Nasional, BN),在前首相馬哈迪和其他在野黨陣營所組成的希望聯盟(希盟,Pakatan Harapan, PH)的挑戰下,交出了國家的權柄,馬國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在驚奇中平和順利地完成,迎來人民心中的「新馬來西亞」。
在新政府上台超過400天之際,對於馬來西亞政治經濟社會所面對的重大問題是否發生了一些轉變?該如何去分辨?或是否該去爭辯這些的變與不變?無論如何,我們都該重新認識亞洲之虎―「新馬來西亞」。本文初探政黨輪替後,馬來西亞所面對的其中幾個重大議題,究竟是否有所改變?又該如何去看待?包括:多元種族的根本問題、希望聯盟的內部矛盾、華人權益的爭取、經濟發展的結構問題等。
多元種族的根本問題
要探討馬來西亞在大選變天後可能的轉變,必須先對馬來西亞巫統執政60年超穩定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背景有所了解,首先,必須先審視國家組成的族群分布結構,和爭取獨立的歷程。1957年8月31日英國同意讓馬來半島上的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獨立組成聯邦,包括九個蘇丹邦和檳城、馬六甲兩個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稱之為「馬來亞」。1963年相繼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加坡(1959年6月3日起自治)、英屬砂拉越(1963年7月22日起自治)和英屬北婆羅洲(1963年8月31日起自治),與已經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合組「馬來西亞聯邦」,又稱為大馬。然而到了1965年新加坡就被迫退出聯邦而獨立,形成了現在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個國家。
馬來西亞、政黨輪替、希盟政府、馬哈迪、族群問題、華人權益、經濟改革、官聯公司、貪腐問題、政治內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