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巨型FTAs與中國戰略
蔡鵬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2014/1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1期》
中國是2014年APEC主辦經濟體,設法透過倡導FTAAP,重振APEC活力,為推動亞太地區一體化、構建地區經濟和政治合作架構發揮作用。
根據亞太區域一體化研究的文獻分析,APEC工商諮詢理事會於2004年第一次提出FTAAP,在此基礎上,美國布希政府於2006年提出美國版的FTAAP倡議,但在應者寥寥的背景下,2008年轉向TPP,歐巴馬上任後,不僅很快加入TPP,而且還及時擴大TPP規模,強化了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合作的內涵,使TPP成為第一個正在談判中的巨型自貿區(mega-regional FTA)。之後,東協主導的RCEP以及美歐的TTIP相繼推出。
中國版FTAAP於2014年5月正式推出,也獲得APEC經濟部長們的支援。中國倡導FTAAP,是在加入RCEP並盡力支持其儘早建成的背景下所提出。如果FTAAP可以及時進入談判程序,將成為該地區甚至全球最大的巨型自貿區。應如何看待巨型自貿區的發展趨勢?中國的作用和戰略是什麼?說明如下。
巨型自貿區背景分析
APEC成立前後,主要經濟體美國開始追求新型的區域貿易安排,區域化進程加強,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南亞地區的東協自貿區、歐洲地區的歐盟,這一輪全球性區域合作與自貿區協定建設浪潮,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更加強勁。
在新區域主義浪潮的推動下,亞太地區生成一大批雙邊、次區域貿易協定。APEC曾經因此發生過有關一體化路徑之爭,即它們是地區一體化「墊腳石」還是「絆腳石」的問題。APEC經濟委員會於1990年代末進行之研究認為,APEC區域內的貿易安排,其貿易創造和投資誘導效應超過了貿易轉移效應,發揮了墊腳石的作用(注1)。
由於貿易政治因素及其產生的影響,APEC成員與相關國家簽訂的FTA協定在現實合作進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缺憾,侵蝕了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成果。為此,APEC於2005年提出有關建立自貿區的「最佳範例」,旨在保障WTO協定第24條款得以遵守。然而,因為杜哈談判踏步不前,APEC區域內雙邊、多邊自貿區談判持續增加,「義大利麵碗」現象日益嚴重。至2014年1月底,全球各經濟體向WTO報備的區域貿易安排協定總數為583份,已經生效的有377份,生效協定中有119份與APEC成員相關,其中80%以上是新世紀以來建立的(注2)。
在這些新區域主義浪潮下的產物中,當前影響最大的是mega-regionals或mega-FTAs,不僅對APEC地區,而且對整個世界範圍的經貿活動,甚至地區政治安全建構建設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FTAAP、RCEP、TPP談判、中國戰略、自貿區建設、亞太一體化、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新規則、經貿地緣政治、區域經濟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