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以設計思考解未來人才培育的供需難題
吳昱明 (2020/10/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0期》
研究背景
產業轉型是一個不斷推進滾動的進程,只是當今社會的產業革新週期不斷縮減,對於人力市場供需兩端無不造成莫大的落差。近年來,源於數位轉型浪潮所形塑出的跨域整合市場需求,新興職位迅速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並對現有職位造成取代性效果(辛炳隆、韓仕賢,2018),同時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2018未來工作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指出未來全球將創造1.33億個高附加價值工作機會,然著手研究時的第一個困境在於市場上許多新興職位名稱尚未被定義,須以職能為單位觀測產業的人才供給與需求,過去傳統的職業類別進行評估將產生偏誤。惟是否單純定義出新興的職能需求,同時推估出人才供需就能化解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產業數位化轉型真正帶來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於新興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動與不確定性,業者人才需求與高等教育供給端間的資訊不對稱,這些都非新問題,但當產業數位革新的週期縮短,影響恐日益加劇。固然,各國皆端出不同的人才培育政策框架及透過產業願景的引領試圖提出解答,但與此同時須反思傳統的人才政策思維與政策工具做法,是否能夠真正地針對未來跨域整合人才需求潛質,化解個體層次對於人才需求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及人才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亦即,巨觀視野推估出來的人才需求,雖可提供全觀性的認知基礎,卻未必能忠實反映個體層次實務發展的問題,例如應探討當前政策機制運作是否符合使用者需求,供需兩端是否密切介接、資源是否分配至有需求的企業,能否打造系統性自營體系,讓產業、學術以及政府等各端點也有空間重新捕捉彼此的協作定位等。
故此,本文將以設計思考觀點,嘗試建立一套流程模式以回應產業未來人才供需的不確定及資訊不對稱問題,依照設計思考脈絡重新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並加以實踐。期待可以具體錨定台灣勞動力供需市場的關鍵問題外,並據此發展出向下可落地執行的行動方案,向上也能協助政策架構再聚焦,協助研擬政策與投入創新分析工具嘗試,最終更期待能因此促成社會對話,弭平落差,促成多方合作機會。
介接產業人才供需的設計思考流程
設計思考方法(Design Thinking)係以人的微觀需求出發,提供一套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設計思考思維常以發散與收斂結構加以表現,透過各階段操作演練,聚焦於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鏈結。設計思考一詞起源於IDEO設計公司總裁Tim Brown (2009)的定義,認為「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質言之,設計思考方法論始於商業領域。而近年來則逐漸擴大應用範疇,如本研究嘗試將設計思考思維導入政策分析,以下依照設計思考的五個流程(台大創新設計學院,2017),包含:同理(Empathize)、定義(Define)、創造(Ideate)、原型(Prototype)、測試(Test),分述如下。
(一)同理:了解使用者的行為、想法與情緒
愈了解使用者需求狀態,就愈能設計出符合需求的行動方案。在本研究的規劃當中,先期研究透過勞保資料量化模型推估三大產業未來就業人數趨勢,並透過18家企業的深度訪談收集意見,操作紮根理論方法將訪談內容收斂成「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企業人才需求與策略」以及「產學訓合作制度方案建議」等三大議題(圖1)。透過上述固有研究方法操作,建立初步的人力市場現況研究渠道,以利後續進行深化探討。
設計思考、人才供需、資訊不對稱、數位轉型、產學合作、區域聯盟、早期媒合、政策設計、跨域整合、創新分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