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2016年跨區域經濟整合新聚焦——拉美與亞太
蔡靜怡 (2016/06/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6期》
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以下簡稱APEC)為連結太平洋兩岸的重要經貿平台,近年來除持續關注區域經濟整合潮流、能力建構及成長策略等議題,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對於「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以下簡稱FTAAP)的藍圖規劃,達成FTAAP的重要途徑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以下簡稱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下簡稱RCEP),而FTAAP除了以APEC所推動的區域經濟整合工作為基礎外,2016年11月的APEC領袖會議將認可「實現FTAAP相關議題之共同策略性研究」報告。
2016年祕魯身兼APEC與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以下簡稱PA)會議的主辦國,如何在掣劃拉美區域經濟整合議程同時推動亞太區域連結?尤其拉美地區與亞太區域的經貿互賴日益加深,未來與亞太地區連結將是必要且首要出路,無論是透過PA、TPP還是強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唯有擴大拉美區域外的經貿合作,才能在新時代的全球貿易體系中借力使力帶動增長。
拉美區域經濟整合進程―太平洋聯盟
拉美地區自金融危機爆發至今,一度因豐富天然資源出口而拉抬的經濟,隨著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走跌而逐漸失色。加上美元大幅升值,使得拉美地區進口商品購買力下降。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Comision Economica Para America y El Caribe, CEPAL)預測,2016年拉美暨加勒比海地區經濟將衰退0.6%,內需減少也將影響拉美暨加勒比海地區國家整體經濟產值(注1)。過去數十年間,拉丁美洲的交易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最顯著的變化為中國與拉美地區在商業貿易上的高速成長(雖然美國與該地區的貿易額依然為主力)。
拉美地區已經歷經濟高速成長時期。不過,全球經濟版圖較過去幾年出現了變化,包括: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美國經濟及市場持續好轉,以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等,讓許多拉美國家重新思考其對外貿易與投資戰略。
當前拉美區域經濟整合已開啟全新階段,呈現全新的格局。拉美地區的最佳出路會是在太平洋地區,無論是透過太平洋聯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還是與中國日益成熟的經貿關係。
2012年智利、墨西哥、祕魯和哥倫比亞四國總統在智利簽署太平洋聯盟框架協議,其目的為深化區域整合,以利商品、服務、資金及人員的自由移動;促進會員國經濟成長、發展及提升競爭力;建構與亞洲太平洋區域間經濟整合的平台。太平洋聯盟的雄心不僅於成立自由貿易區,更將眼光放在成立類似歐盟的貿易區,目前成員國已經採取各項措施,聯結其股票市場、免除商業簽證,並在海外建立聯合貿易推廣辦公室,以及各項進一步方案,包括調和賦稅制度及協調單一窗口的各項貿易制度等(注2)。拉美地區經濟政治社會長期處於不穩定下,區域內的經貿扶持無法支撐成長,仍須擴大與區域外的經貿合作,無論是擴展貿易市場或引進投資,如此才能借重外力帶來增長。
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APEC、區域經濟整合、太平洋聯盟、TPP、RCEP、祕魯、自由貿易協定、全球貿易體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