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創造我國產業新價值——2009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創造我國產業新價值——2009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劉一萍/整理  (2009/06/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6期》

本次研討會,會中除與會之政府首長針對我國現行及未來之重要經貿政策和方向提供說明外,並在前瞻亞洲政經局勢方面,共分為「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台灣景氣」、「區域政經情勢與兩岸產業競合」、「台灣產業新契機」3項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茲將本次會議重要觀點彙整如後,以供各界參考。


再造台灣新價值之我國重要經貿政策與方向

首先是由行政院邱副院長正雄致詞,邱副院長提出本次金融海嘯主要肇因於金融與房地產部門過度自由化,以及不夠周延的借貸機制,因而自金融體系一路殃及至實質經濟層面,並迅速蔓延至全球,然各國GDP跌幅深淺的衡量應視該國自身以往的波動幅度來評論。關於台灣未來的景氣展望,自近期全球的公共支出情形觀察中發現,歐美、亞洲等皆呈現增加趨勢,而台灣的水準為適中,加上其他各項經濟指標之表現,顯示出2009年第1季應是台灣受這波金融海嘯影響最鉅的時刻,預估未來第2季、第3季的景氣將持續回穩。目前就短期來看,前景應是審慎樂觀,但就中期而言,根據國際經濟大師克魯曼的觀點,卻是相對比較悲觀,主要是由於受到美國中期經濟前景不明的影響,使得以往依賴擴張出口提升經濟實力的國家,未來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區域等相關協定仍將持續活絡與演變,包括台灣在內之亞洲國家將在未來10年,必須面對國際貿易的秩序轉由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工業國家共同決定的時期,進而也無法避免因這兩大集團賽局的互動而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如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所以亞洲國家除擴大內需外,亦應自律分散出口市場,並正視經濟整合議題,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區域內同產業貿易、促進商品更迅速移動等趨勢將會更明顯。由此觀之,未來兩岸經貿的互動將從以往單純產業鏈供應,轉變為經營市場之關係,如此才能帶動台灣更多元化的出口。另外,多樣化創新更是開創未來成長動力的關鍵要素,為掌握市場潮流,台灣已提出六大新興產業推動方案,並且預估亞洲各經濟體間應會持續加強與內部或外部的合作連結,以發展既有的利基、落實產品與市場的多元化。在這愈困難且具挑戰性的時代,除需政府與民間能緊密凝聚共識與攜手並進外,更需積極的態度與擴大視野,以共同跨越或避免中期經濟前景不佳的發生。

經濟部鄧次長則是在「前瞻亞洲經濟,再造台灣新價值」專題演講中,首先指出了在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經濟危機、進而引發全球需求急凍的情境下,亞洲開發中國家長期依賴出口擴張以促進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在此波金融風暴中深受重創,依Global Insight預估,2009年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將降至2.7%,較2008年大幅減少了3個百分點。雖然金融海嘯大幅削弱了亞洲經濟成長的力道,卻沒有因此動搖亞洲逐漸躍升為世界經濟重心的局勢,亞洲的貿易版圖亦正逐步擴大中,其中又以中國的經貿成長力道強勁、居亞洲之冠;亞洲國家未來宜調整經濟成長模式,從出口拉動轉向國內需求帶動、振興經濟方案宜兼顧長短期及產業主軸之訴求與「新價值創造」之核心目標、宜積極建構完善社會安全網,以降低預防性儲蓄外,亦應積極投資糧食與綠色科技,以提高危機防禦力等。

雖然短期內我國經濟成長動能高度仰賴出口挹注的情形調整不易,但應掌握契機,改善因產業太單一而風險較高的問題,同時深耕產業創新能量,發揮台灣如產業群聚發展居全球之冠等優勢,轉向成為面向國際的「全球經濟島」,完全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直接面對全球競爭和商機。因此當前行政院將秉持空間再造、產業再造、體制再造等理念,採用擴大內需穩定經濟、重建鬆綁固本培元等短中長期策略,搭配振興經濟促進就業措施,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與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而經濟部亦將配合行政院之施政目標,持續落實推動10大重點施政方針,合力達成活力經濟、永續台灣的目標。

台灣景氣金融危機六大新興產業內需市場出口策略產業創新綠色科技IT整合經濟回穩競爭力提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