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智慧電網標準發展現況與展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智慧電網標準發展現況與展望

曾台輔、傅寧  (2014/09/05)    《台經月刊第37卷第9期》

標準化之經濟效益與價值

隨著社會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對於產品與服務的要求愈趨嚴格,為了維持市場機能正常運作,標準制定即為首需進行的工作。國際標準組織(ISO)對標準之定義為提供必要條件、規格、指引或特性之文件,用於確保原料、產品、程序和服務能夠符合目的。而標準化(standardization)係指在一定範疇內針對現存或潛在問題建立具有共同性、經常使用之條款,以期達成最適宜的等級秩序活動,活動包含標準制定、發行及實施等程序。

國際上闡釋標準化經濟效益研析之文獻相當多,其實證結果皆支持標準對經濟產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附注)。以智慧電網產品為例,因各國電業規範及採用標準有所不同,標準制定能降低產品多樣性,幫助廠商降低生產之固定成本,更容易達到規模經濟,有助於智慧電網產業發展。此外,商品多樣性與市場進入障礙有關,小規模廠商欲進入商品多樣化的市場,可能因短期無法達到範疇經濟或達到與既存廠商相等的多樣化程度,而面臨到市場進入障礙,此時標準制定就能降低此類型的進入障礙。對於消費者而言,市場上的商品選擇種類少,消費者能夠較快選擇到合適產品,降低交易成本,有利於我國智慧電網產品之拓銷。

經過標準檢測驗證之智慧電網產品,能夠提供消費者使用安全與性能上的保障,商品通過標準規範有助於增加交易雙方的信任,並降低買方所承擔的風險。同理,生產者之間的信任度也會提高,較易達到專業分工。品質與性能標準除訂立目標水準,同時也提供如何達到目標的做法,因此能幫助提升業者的技術能力(competencies)。

標準的相容性能夠產生與擴大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對於消費者而言,具高相容性的商品能快速找出與其搭配使用之商品,有助於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對於智慧電網產品外銷而言,不同國家之商品彼此相容能促進跨國產業供應鏈,有助於降低消費者交易成本,各國能依各自產業優勢進行專業化分工,進而達到規模經濟。相容性標準能降低市場進入障礙,例如:小規模的系統開發商透過開發與產品相容的系統或軟體,提高原產品之附加價值,降低市場進入障礙。另一方面,標準內容會引導技術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廠商可根據未來趨勢走向擬定經營策略與規劃,以及累積對應的技術能力,將可提前布局營運網絡,以便未來產生網路外部性效應。

 

智慧電網標準發展現況

2011年NSTC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闡釋標準在智慧電網中的重要性,指出智慧電網標準發展和適應性能確保今日的投資在未來產生價值,促進技術革新、支持消費者選擇創造規模經濟學,以降低成本、並打開智慧電網設備與系統之國際市場。有鑑於此,國際標準組織(Standards Organizations)紛紛投入智慧電網之標準制定。目的在於透過智慧電網領域標準之制定,藉此排除國家間技術屏障,經由國際標準測試認證後,即可在其他成員國間銷售,以促進新市場開發與全球經濟貿易。以下分述國際主要智慧電網市場之標準組織。

智慧電網標準化相容性標準IEC 61850NIST架構產業發展檢測平台跨國供應鏈資通安全再生能源併網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