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分析與展望
邱達生 (2011/06/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6期》
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體,在遭受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隨即迅速的由風暴中復甦。亞洲金融風暴後至2000年,這一段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新興市場卻已經開始嶄露頭角,肩負起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任務。2000年下半年起,世界經濟遭受另一波新的衝擊,亦即網路經濟泡沫(Dot-com bubble)破滅,致使世界經濟成長出現明顯的滑落。新興經濟體雖然也受到傷害,但其在傷害過後的復甦力道遠比已開發國家強勁。網路經濟泡沫之後,一直到2007年的年初是世界經濟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段期間,無論是美、日、歐為首的先進國家,或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四國」引領下的新興經濟體都有非凡的成就與表現。而此一階段,先進國家的「世界市場」樣貌與新興經濟體的「世界工廠」輪廓也更加的成形。
新興經濟體展現韌性
2007年3月,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金融危機,透過金融管道衝擊先進國家的經濟,使得先進國家的成長在2007年已經出現衰退,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成長卻仍然持續走強。於是2007年第二季至年底,世界經濟發生所謂「脫鉤現象」(Decoupling),亦即歐美等先進國家開始出現成長趨緩,甚至衰退前兆;而新興經濟體卻得以保持巨幅成長。但是在次級房貸金融危機透過貿易管道,擴大為2008~2009全球經濟危機之後,脫鉤現象隨之消失。
2008~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被稱為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劇烈的經濟大災難。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即便是身為「世界工廠」的新興經濟體,也不得不出現急遽的成長衰退。原因在於「世界市場」的需求銳減,導致供給面的大幅萎縮。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危機期間,依然展現了十足的經濟韌性,也就是當全世界都陷入負成長的泥沼之際,新興經濟體依然擁有正成長,且在這一大規模景氣循環的谷底,其平均年成長率仍然超過2%(圖1)。
圖1 1997~2012年世界經濟成長率比較
根據美國經濟研究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的計算,2000~2008年期間,先進國家對世界經濟成長的平均貢獻度為1.2%,新興市場的貢獻度則達到2.9%。而在經濟危機的谷底,也就是2009年,先進國家已經變成拖累世界經濟成長的元兇,其貢獻度為-1.7%。其時,新興市場肩負起提供世界成長動能的主要責任,對成長的貢獻度為1.2%。2010年起,新興市場順勢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引擎,對世界經濟成長貢獻為3.3%,仍然大幅超越先進國家的1.4%貢獻度。經濟研究聯合會預測,2011年新興市場與先進國家的成長貢獻度分別是3.2%與1.1%(表1)。
表1 2000~2011年世界經濟成長貢獻度
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的新興亞洲
由相關資訊得知,新興市場不論是本身的成長動能、遭遇危機衝擊時的經濟韌性,或是對世界經濟的成長貢獻,都是先進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然而,新興市場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大致包括:新興亞洲、中歐與東歐、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區域、中東與北非,以及次撒哈拉非洲等五大區塊。比較此五大區塊的經濟成長率,由新興亞洲擔任新興經濟體的最主要引擎應當之無愧。新興亞洲在最近15年內,只有兩次短暫的失去領頭羊的寶座:第一次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另一次則是2000~2001年的網路經濟泡沫化,而在2001年以後更是一路維持6%以上的年平均成長率,大幅領先其他的新興經濟區塊。此外,開發中亞洲在2008~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期間的表現,更是一枝獨秀。在2009年的危機谷底期間,新興經濟體中的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區域,以及中歐與東歐皆未能倖免於難,分別出現平均-2.0%與接近-4.0%的衰退。中東與北非以及次撒哈拉非洲在危機期間,勉強維持在2.0%的成長,惟新興亞洲地區即便在景氣循環谷底,依然擁有平均7%的高成長率(圖2)。而新興亞洲之中,又以中國、印度、印尼、越南等四國最受到矚目。
亞洲新興市場、經濟成長、中國內需、印度IT產業、印尼資源優勢、越南製造業、通膨風險、匯率波動、區域經濟整合、投資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