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共享價值創造角度探討我國製造業未來發展——以台積公司與巨大機械為例
古芷諼 (2020/09/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9期》
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於2006年提出「共享價值」概念,主張經濟之演進過程,已由商品生產製造與提供服務以獲取營利、劃撥盈餘執行企業社會責任,延伸至以創造經濟價值兼顧社會利益為核心價值之新階段。未來植基於共享價值之上,企業經營者益加關注於既創造經濟價值,亦處理社會需求與難題,將鏈結企業成長與社會進步視為成功經營暨創造共益之核心競爭關鍵。
與傳統訴求慈善公益補償社會損失之企業社會責任不同,共享價值著重於採取兼具商業及社會利益之經營模式,Porter & Kramer (2011)提出企業創造共享價值之主要方式―重新構思產品與市場、重新定義價值鏈中之生產力,以及於所在區域建立產業支援群聚,強調企業思考服務/產品供需以實現人類繁榮興盛生活,並與多元、跨域與跨界角色合作,進一步形成共享價值生態系統,從而創造經濟之量(即經濟利益)與質(社會進步)之成長。
當前諸多企業已意識到共享價值之優勢與重要性,開始發展可觸動消費者心靈而非浮華說理之願景訴求,並由環境保護與公眾利益角度著手,進一步設計得回應社會大眾需求與解決繁複公共議題之永續發展策略(Rocchi & Ferrero, 2014)。過往企業經營主軸多關注於提升商品自身性能與效益,其侷限性日益突顯,畢竟所有企業之商業基礎均為提供相應之產品或服務,現今企業面臨之挑戰在於如何使大眾認同業者遵循規範且回饋社會,從而接納其進一步互利共存。
共享價值之終極目的,在於企業與社會雙贏互利。當前企業響應輿論而約束自私牟利行為並主動擔負更多社會義務,致力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已成為未來發展主流;其策略做法已朝向結合企業內、外部資源,運用一系列生產製程解構調整與產品服務連結企業社會責任,於特定領域內集結各方所長,藉以實現追求利潤最大化兼顧社會責任之共享價值,建構競爭對手難以複製與超越之獨特經營哲學與社會認同。是故,基於此,企業如何藉由多元策略創造共享價值,進而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進步,則為本文所欲探討之關鍵議題。本文將利用兩案例,探討其如何順應永續發展趨勢,並藉以創造經濟價值兼顧社會利益之共享價值。
台積公司
台積公司以「讓社會更好」為初衷,投入積體電路製造30年,現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之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企業。其於挹注巨量心力與資源於技術創新及研發之餘,亦致力與各方利害關係人維持良好互動,積極善盡企業公民責任,追求永續發展未來。其作為受社會肯定,除多次榮獲「亞洲最受尊崇企業」、「全球最佳雇主」及「台灣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首獎」,更數度榮膺「亞洲最佳ESG/SRI指標企業第一名」、「亞洲最佳企業治理第一名」等殊榮。
共享價值、永續發展、創新研發、循環經濟、供應鏈強化、台積電、巨大機械、策略聯盟、社會責任、高附加價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