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促進創新永續發展的政策治理機制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促進創新永續發展的政策治理機制

林佳靜  (2020/10/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0期》

我們生活的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乃至數位經濟時代,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新興前瞻科技的發展應用不斷地引領社會與經濟持續演進。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體中,生產活動不再受限於具有稀缺性的資源或會耗竭的資源(如土地、礦產等),價值可來自無形知識的投入而非實體資產,科技浪潮的持續演進將帶來創新,也帶來新機會與挑戰(注1)。

網路再加上新興科技創造了虛擬世界(cyberspace),提供實體世界所不及的速度與敏捷性,你我都可以在這裡享受到自由又有效率的「生活」。從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都是知識型企業可知,它們掌握虛擬世界以知識創造獲利,再對實體世界產生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大量的個人資料流入這些大企業,歐洲各國已開始意識到數據資料(訊)管理的權力歸屬是一大挑戰,然而目前為止資料仍由企業擁有,政府無法取得也無從破解,因而美國政府與Apple、google、amazon等企業之間的拉鋸仍持續不斷(注2)。這些知識型跨國企業的商業模式改變了國家之間彼此制衡的籌碼、國家與企業甚至與個人的契約關係。

除生產要素與價值重組帶來的挑戰之外,全球人口老化、極端氣候、全球性傳染疾病、消除飢餓等攸關人類永續發展的重大議題仍有待解決。因此,為了因應重大挑戰並引領經濟社會順利轉型,各先進國家積極鼓勵科技創新的同時,亦不停地在改善其科研政策的治理機制。數位科技讓社會經濟變得更開放、引發多元的創新,治理機制改善的目的係嘗試善用這些特質讓政策的介入更聚焦,期帶動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新機會。

在數位科技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國際關係、數位主權等錯綜複雜的挑戰下,許多國家透過開放互動的政策決策過程來減緩創新體系中的利益衝突或失靈現象,以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目標。綜觀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策略(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注3)、歐洲科技平台(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ETP,注4)、美國網路和資訊技術研發計畫(The 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NITRD,注5)、荷蘭烏特勒支科學園區(Utrecht Science Park,注6)等,可以發現科技政策治理機制調整方向分為四大面向:

1.設計機制吸引企業向基礎研究移動,避免產學斷鏈。

2.發展「需求/挑戰」導向的選題機制,解決國家最迫切的需求/挑戰。

3.跨領域應用成為顯學且資源有限情況下,積極促成跨部門合作。

4.建立有效評估模式,將資源引導到最具價值的需求上。

以下,本文首先回顧科技政策治理的趨勢,隨後藉由各國政策個案敘明這四大面向的核心概念及其關鍵成功因素。

政策治理創新發展永續經濟公私協作需求導向跨部門治理評估機制科技創新知識經濟數位主權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