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新加坡政府對人力培訓產業的政策治理做法
王偉鴻 (2020/10/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0期》
人才是數位經濟發展的關鍵,成為主導全球數位經濟競賽重點,為此各國在全球數位戰略布局中紛將人才發展列為發展重點。台灣由於缺乏天然資源,經濟成長憑藉的是優良的人力資源,人才也是台灣從效率轉向創新發展階段最關鍵的資源。培養優質人才,除了學校正規教育之外,職涯能力的提升也是促進個人競爭力重要手段,因此協助職涯能力提升的人力培訓產業就成為人才戰略布局的重要角色,同時成功的人力培訓產業發展,將成為台灣人才持續精進與產業轉型成長的重要動能。
本文將闡述新加坡政府針對人力培訓產業的政策治理做法,關鍵在於如何促進雇主願投資於人才培訓及優化培訓業者的辦訓品質,並將供需兩端做有效的連結機制,這形成人力培訓產業的有機循環機制,新加坡政府正是透過這套有機循環的治理做法以促進人力培訓產業發展,此治理做法或可成為提升我國培訓產業發展的政策參酌。
新加坡培訓業者的類型與發展
新加坡的先天生產要素不良,國土狹小再加上自然資源匱乏,政府認識到新加坡唯一可依賴的就只有人力資源。前總理李光耀就談到:人才是新加坡最珍貴的資源,像新加坡這樣資源稀少的彈丸小國,人力資源政策就成為國家存亡的關鍵,這不僅帶來靈活的勞動力市場與成功吸引外資。在新加坡每個經濟發展階段,始終把發展教育和人力資源,作為國家經濟發展重點戰略,形成人力培訓產業的蓬勃發展。
針對培訓產業,重要的是政府要從哪個角度介入培訓市場讓私人培訓機構也能提供良好辦訓品質?在新加坡培訓業者,培訓機構除了仰賴原先政府支持設立的公家培訓機構外,私部門培訓機構的加入也是政府推動策略,比如公私立大學的線上培訓課程及全國職工總會提供的e2i培訓課程。對政府管理,須能確保民間培訓機構的品質,因此透過政府認證方式,讓供給端的培訓業者設立公司登記前須經過政府認可,成為合格的培訓機構(Approved Training Organization, ATO)。藉由對私人培訓機構的認可,不僅能保障培訓課程品質,更能讓教育培訓朝向市場化發展,也對政府的財政負擔具正面幫助,這形成新加坡培訓產業存在一種競爭又合作的公私培訓夥伴關係。
在培訓課程設計上,培訓機構必須先依據政府公布的產業勞動力技能認證框架(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 [WSQ] frameworks),WSQ也就是各產業技能的職能基準,它分成通用技能和專業技能兩類,有了基準就能規劃相對應的培訓課程,呈報給勞動力發展局審核同意,便可獲得政府認可成為技能認證課程。運用此種方式,提供各產業勞工多元及彈性化選擇。在訓練單位上,除大學院校、公私立培訓機構,甚至企業主也可成立企業培訓中心自行規劃員工培訓課程。
新加坡政府如何對培訓機構進行品質管控,確保培訓課程提供能符合需求端要求?整體上,新加坡在培訓機構管理上採取開放式管理方式,民間培訓機構也逐漸發展三種不同類型。第一種類型為公開型培訓中心(public ATO),一般民眾皆可參與公開型培訓中心所提供之課程,沒有任何資格上的限制;其次為綜合型培訓中心(public and in-house ATO),訓練課程是提供給勞工及本身企業員工參加;第三種類型則是企業培訓中心(in-house ATO),企業可依照本身培訓需求來設計課程,只提供員工參與不對外開放(表1)。
技能發展基金、技能發展稅、SkillsFuture、供需連結、終身學習、產業技能框架、培訓品質管控、企業培訓、政策誘因、公私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