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科技智轉農業,談日本智慧農業的推展
劉一萍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由於從農人力減少和農業就業人口高齡化趨勢的發展,日本農業面臨著勞動力不足的挑戰,也使得平均經營的耕地面積持續擴大,需要透過技術革新突破每人作業面積的局限。並且在農林水產業的生產現場,依然存在著許多必須仰賴人力,以及若非熟練者就無法操作的工作,因此省力化、確保人力、減輕負擔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其實從農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農業技藝需要傳承等議題,亦是台灣與各國農業發展同樣面臨的挑戰,因而智慧農業成為近年農業發展很夯的主題,台灣也參與其中,期望能以更有效率、更智慧化的方式,提升農業生產力並降低農業的不可預測性。
日本對於智慧農業的定義
參考日本農林水產省智慧農業相關說明資料顯示,日本對其發展智慧農業的詮譯,即為「農業技術×尖端技術」,以發揮每人作業規模得以擴大、農業技藝得以傳承、正確預測農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的效果(圖1)。
圖1 日本對於智慧農業的定義
日本近期智慧農業的推動措施
日本智慧農業推動迄今,為開發各種能導入至農業現場的農業技術,以及建立智慧農業諮詢體制,整備得以穩定推進智慧農業的實地現場環境。持續透過研究開發、實證與普及、環境整備三階段的落實,推進日本農業智慧化。近期在研究開發階段的重點包括:(1)為了能以實地導入可以接受的價格,提供包含中山間地的各種地區和品目(產品項目)的智慧農業技術,而進行以農民需求及現場運用為原則的研究開發,並針對目前沒有研究過的地區、品目優先進行開發;(2)在全國展開農業領域的AI研究,貢獻於解決農業現場的課題,並以農業版ICT人才銀行的建構為目標,強化農研機構的AI人才,進行高品質的AI研究。
在實證與普及階段的重點包括:(1)規劃將智慧農業的相關課程,納入全國農業大學的課程中,在逐漸擴大和充實融入智慧農業相關課程的同時,也計畫擴展至農業高校實施;(2)為了增加農民引進智慧農業技術的機會,致力在各地召開研討會、媒合會議等,同時透過有效利用行政程序的線上系統,將訊息直接傳達給務農者;(3)以建構和實踐各都道府縣之主要農產品項目的智慧農業技術體系為目標,策劃建構從生產至出貨的一貫性體系之智慧農業技術的實證,以及以產地和品目為單位的智慧農業技術體系等;(4)提出智慧農業機器、系統的共同使用或委託代耕的有效示範,同時整備促進民間各產業參與智慧農業領域的環境;(5)全面普及指導中心成為務農者的智慧農業相關諮詢窗口,務農者可從普及指導員等習得知識和活用技術的方法;(6)配合智慧農機的實用化,整備必要的安全指引規範。
在環境整備階段的重點包括:(1)針對發展自動行駛農機、ICT水資源管理等,智慧農業的農村整備展開檢討、開發,同時致力整備情報網路的環境;(2)策劃以實現中山間地之智慧農業為基調,整備農場以及適合果樹農業等特性的環境;(3)為推進農業數據合作平台(WAGRI)的各種數據之累積和提供,同時推動擴展至農業生產以外的加工、流通、消費的智慧食物鏈系統之建構;(4)利用食品流通法的計畫認定制度,以設立食品流通平台為後援,同時在物流、商品管理、結算等各領域推動資料的共有與利用,致力節省人力。
智慧農業、ICT應用、IoT技術、農業自動化、無人機應用、技藝傳承、農事支援、農業效率、農業創新、農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