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前進越南——探索逐漸茁壯的社會企業生態系
黃柏偉、徐彥婷 (2020/08/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8期》
自2015年起,APEC每年度所定調的優先議題中,「創新」、「永續」、「包容性」等概念成為會員體討論之共識。而社會企業以改善社會問題為存在使命的特性以及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自然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成為各國重點推動的領域之一。
越南自1986年施行革新開放(Đổi Mới)後,經濟體制從中央高度集權逐漸轉變為市場導向。透過縮減國營事業範圍,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及民營化。此外,強勁的投資增長,加上具競爭力之勞動成本,讓越南的經濟在近年成長相當快速。2019年越南GDP成長率為7.02%,超出原先設定在6.6~6.8%之間的目標;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報告指出,越南排名第42位,較2018年上升3位,在同級收入國家中表現高於平均。此外,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指出,越南排名第67位,較2018年上升10名,種種跡象皆顯示越南正逐漸崛起中。這波透過經濟快速成長而帶動的豐沛創新能量,也促進各地發展出多樣化的社會企業,以解決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問題。
近年,越南政府規劃從民間單位和外國企業募集1.7兆越南盾(約7,150萬美元)的投資,用於發展國家創新中心,以利累積越南企業之科技與創新能量,並且提升勞動生產力和經濟競爭力。再者,越南政府透過建立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求之創新機制,為社會企業生態系打下良好的創新基礎,並在近年逐漸看見成效。基此,本文將探究越南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以之對比我國近年之發展歷程。
越南社會企業政策
越南的社會企業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986年之前,社會主義思維係以合作社之集體共有模式(collective ownership)扶助弱勢族群;1986~2015年,走向市場經濟後係以社會企業之概念開始與非政府組織及國外創投資金組織連結;2015年7月越南第一部社會企業法律生效,成為少數正式立法承認社會企業的東南亞國家。越南的社會企業概念最早於2008年由非營利組織社會行動推廣中心(Center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 CSIP)所倡議。在此期間,該非營利組織從傳統之公益思維逐漸導入商業元素,從政府到民間也相繼出現不同性質的單位共同推動社會企業發展,例如: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專責協助社會企業基礎能力建置、Spark中心則以加速和擴大社會企業發展為目標、中央經濟管理學院(Centr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IEM)參與有關社會企業研究活動等,逐漸勾勒出越南的社會企業生態體系。
越南經濟、社會企業、創新能量、政策誘因、永續發展目標、影響力評估、資金流入、社會問題、環境保護、政府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