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Bio-Economy 2030——生物經濟發展驅動因素
黃奕儒 (2010/03/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3期》
隨著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在未來的20年間,包括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將面臨在環境、社會與經濟方面的挑戰,例如開發中國家所得提升,導致工商發展、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等。在這些挑戰與變化之下,生物科技將孕育而起,並對醫療保健,以及資源方面的問題提供許多技術上的解決之道,同時生物科技應用在農業(即初級生產,primary production)、醫療保健(health)及工業(industry)等領域,也將促使生物經濟(bioeconomy)的形成。所謂「生物經濟」係指以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之研發和應用為基礎,並進行產品生產與產業發展的一種經濟型態。生物經濟的出現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同時也能符合永續發展與環境永續性的原則。根據OECD研究,在2030年生物經濟將含括三個主要的層面,包括:在基因與複雜的細胞程序(cell processes)方面的先進知識、可再生之生物質(或稱生質能,biomass),以及生物技術在跨部門間的整合應用。
就生物經濟的長期發展來看,有許多重要的因素將驅動著生物經濟的演變並影響其發展方向,包括外在環境的變動、制度面的調整以及社會面的影響因子等。本文主要的目的即在於探討這些可能影響未來生物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並希望能從這些關鍵因素的探討中,能更清楚的掌握未來生物經濟可能的發展態勢,以下將分別從外在環境面、制度面,以及社會面等不同層面進行說明。
外在環境面因素分析
如前所述,未來整個外在環境的變遷將提供生物經濟發展的舞台,並衍生許多的商機與投資機會,進而促使生物經濟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外在環境的變化包括:人口成長與所得提升、人口結構與人力資源的調整、能源與氣候變遷的趨勢、糧食價格與水資源方面的挑戰、健康醫療成本上升的態勢,以及一些競爭性與支援性技術的發展等。
在人口成長與所得提升的趨勢方面,到203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83億,其中有97%的人口成長來自於開發中國家。而相較於2005年,全球GDP將增加一倍,但貧富不均問題仍然存在,OECD國家每人所得約為全球平均之3~6倍。這樣的趨勢將促使更多的資金將投入生物經濟的研發與投資,包括在農業、一釐保健及工業應用方面的研發投資都將增加。同時開發中國家因所得提升將改變其消費習慣,增加糧食、健康、醫療及旅遊等方面的需求,並進一步促使生物經濟的發展。
在人口結構與人力資源的調整方面,到2030年全球勞動力將增加25%,而OECD國家因人口老化使勞動人口比例降低,同時因教育水準提升,勞動人口將由農業移轉到製造業與服務業。而未來人口老化的趨勢將帶動長期醫療保健之需求,同時退化性疾病之盛行率將增加,而生物技術將可能應用於尋找治療方法。未來教育水準的普遍提升,對屬於高度知識密集產業的生物科技而言,將可提供更多的人才從事研發活動。
生物經濟、2030展望、生物技術應用、初級生產、生技醫療、工業生技、氣候變遷、糧食安全、智慧財產權、研發投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