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金融海嘯後韓國國際金融與總體貨幣情勢研析
黃永慧 (2009/08/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8期》
次貸危機擴及亞洲 韓國首當其衝
2006年前,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看俏,加上利率水準較低,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爾後,伴隨住房市場降溫、短期利率提高,以及次級抵押貸款之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屋者之貸款負擔大為加重,同時購屋者出售住房或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之借款人無法如期償還貸款,進而爆發「次貸危機」。次貸危機所引發之一連串企業財務問題、倒閉事件開始出現。首先侷限歐美金融市場,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4季度盈利預警。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虧損82億歐元,因銀行本身少量參與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次貸風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3支基金,同樣是因投資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之後次貸危機擴及亞洲,以韓國而言,2007年6月至2008年底,每月外資幾乎均呈現淨拋售,拋售原因在於外資於次貸危機中損失巨大,不得不拋售韓國資產,抽回投資,以救總部燃眉之急,此為金融危機的重要傳染機制之一。金融危機傳染不僅導致韓圜2008年持續疲軟,韓股2008年累計下挫40.7%,為6年來首度收低,同時創下8年來最大年度跌幅,韓國股、匯市居亞洲金融市場跌幅前3名,可見其受金融風暴影響之深。
韓國受金融海嘯之衝擊
金融海嘯蔓延全球,亞洲第一個遭殃的是韓國,雖然其為亞洲第4大經濟體,但金融情況危急,一度被投資人懷疑,可能步上冰島後塵,踏上瀕臨破產之路。相較其他亞洲國家,韓國之所以受到如此巨大衝擊,可能因其金融體制開放,銀行外資控股比例無太多限制,吸引大量外資進入, 也促進韓國經濟活力, 進出口貿易得到蓬勃發展。 但這也導致韓國銀行系統對外部資金過度依賴,對外貿易企業也對韓圜兌美元匯率更敏感,為韓國於次貸危機中造成損失埋下伏筆。次貸危機發生後,許多韓國銀行之外資控股之股東皆被捲入此波金融風暴, 而韓國金融市場之高度自由性也為急需資金的國外銀行集團提供套現機會,大量套現的結果卻導致韓圜急貶、韓股重挫等多項負面衝擊。為瞭解韓國受次貸危機之衝擊層面與程度,本文主要探討與金融市場高度相關的幾項指標。
(一)經濟負成長率
由於韓國經濟對外依賴度高,容易受歐美國家需求之影響。觀察其經濟成長率之走勢,從2007年第1季4.5%(圖1),逐漸成長至第4季5.7%,2008年第1季滑落至5.5%。爾後歷經金融風暴,持續下滑,2008年第4季GDP已經降至-3.4%,為10年來首見衰退,較上季萎縮5.6%,創下自1998年第1季以來之最大降幅,經濟形勢惡化速度超出原先預期。主因工業部門數據不佳,呈現負成長率,12月創下-18.6%之新低,而11、12月之進出口也喪失動能,尤其11月進出口跌幅驚人,分別高達21.02%、22.77%,出口衰退速度快於預期,這對於以出口為經濟成長動力之韓國,打擊很大。而經濟之不確定性亦降低消費者信心,當地金融系統因金融風暴而限制信用擴展,連帶影響企業發展。受到金融風暴引發之全球經濟衰退影響,韓國2008年整年經濟成長率僅有2.5%,2009年第1季衰退至-4.2%(YOY經過季節性調整),年成長率創下最低。
韓國經濟、金融風暴、韓圜匯率、KOSPI指數、外債風險、外資撤離、出口衰退、擴張性貨幣政策、金融自由化、總體經濟指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