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後疫情時代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趨勢之分析
陳華昇 (2022/01/07)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期》
冷鏈(Cold Chain)是指冷凍冷藏供應鏈,而貨品為維持品質新鮮,或為延長保鮮期限,而採取冷凍冷藏方式運輸配送,以避免保存不當而腐壞;此涉及原料供應、生產過程、販賣銷售等三個層面的物流。
以冷藏冷凍類食品為例,從原材料供應物流(從材料採收、貯藏到運送至加工廠保存),到食材在食品加工廠之生產物流(從冷凍保鮮櫃搬運至廠房加工製造再送至倉儲),再到盤商或賣場之販賣物流(搬離倉儲、運輸加工品、配送至銷售中心或消費者),在此三大環節中必須依賴冷鏈物流持續維持規定的低溫環境,使產品維持品質、延長壽命、減少細菌滋生,以保證質量、減少損耗。而在此倉儲、配送、展示等過程中,須以有效溫控設備將產品維持在冷藏冷凍的狀態,不能改變製造業者原先所設定的產品保存溫度條件,在運作上也必須減少溫差、縮短搬運貨時間,且以先進先出為控制原則,達到確保低溫食品品質與流通的目標。因此,透過完善的冷鏈物流控管,維持低溫生產、儲存與運送,並配合農業自動化趨勢,以降低成本、確保品質,已是農業冷鏈發展的重點。而如何降低溫差的變化、完善密閉的包裝、縮短搬運貨配送的時間,則是影響冷鏈物流品質管理的關鍵因素。
從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產業分工,以及國際貨物即時運送的發展趨勢而言,為維持原料和高端產品新鮮與品質的國際冷鏈物流,原來就有高度的全球性需求。諸如日本神戶和牛、丹麥豬肉、挪威鮭魚、美國加州櫻桃等食材,從產地到外國,再運送到餐廳或賣場乃至消費者,都需要長距離而耗時間的物流配送,而有賴以冷鏈物流技術保持食品、食材在長程運送過程中維持新鮮度與高品質。
而在國際間,農產品、冷鏈食品生產、加工及消費,愈來愈呈現國際化分工的特色,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投資布局,進一步催化冷鏈全球化發展趨勢。也因此,國際冷鏈物流具有高度商機,吸引許多高端的、優質的物流企業投入冷鏈物流市場,並開發更優勢的冷鏈技術,國際級的冷鏈物流企業業已興起。例如,國際倉儲和物流公司Lineage Logistics,透過不斷參與跨國冷鏈物流產業投資,並併購了多國的相關企業,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溫控倉庫營運商。而近年來在陸海空交通運輸工具中,配備有冷藏冷凍設備者愈來愈多,先進國家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愈來愈進步;同時,無論是先進國家或新興市場國家,不斷增長的健康食品需求及食品安全要求,都成為冷鏈全球化的推動力,為食品冷鏈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尤其,近年來牛、禽、豬等畜牧產品的疫情事件增多,加上食品安全事故頻傳,促使各國政府不斷完善生產和供應鏈環節的法規監管力度。如美國於2011年通過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即要求產品必須始終追溯到原點。相關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冷鏈食品生產商、供應商、物流商對冷鏈倉儲與物流產業的投資和技術革新,並突顯全程冷鏈的重要性。
冷鏈物流、後疫情時代、冷凍配送、智慧物流、食品安全、供應鏈管理、國際市場、數位技術應用、物流園區、節能減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