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銀髮族的理想歸宿——以大台北地區高齡族理想住宅研究為例
陳淑嬌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高齡族自費安養趨勢
邁入老年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而年老對周遭各項事務的需求將有所改變,對於住宅的需求變化即是如此,老人需要無障礙的生活空間、完善方便的健康醫療設施及充實的精神生活,專業的高齡族專用住宅的誕生正滿足了這些需求;近年來國內多家建設公司及壽險公司正積極投入老人安養市場,除了專為高齡族提供健康舒適的居家環境外,並提供完善周全的生活服務,同時更針對不同類型的老人人口進一步結合休閒性、科技性、養生性之功能,以建造出適合的高齡族養身住宅。在老人人口增加迅速的現今社會,老人對住宅市場的消費需求是不容忽視的,就未來房屋市場面而言,高齡族住宅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也成為近年來各大集團土地解套或投入經營以創造利潤的一大標的。
本研究對象為居住於大台北地區之內湖、淡水、汐止、三芝共四家企業集團所規劃較具規模的自費型高齡族住宅的住戶及參觀此四家高齡族住宅的民眾。研究之觀念性架構如附圖。
附圖 研究之觀念性架構圖
相關研究及理論
(一)相關研究
日本:以「高齡者住宅法案」鼓勵親子同堂的居住觀念,促成多代的照顧環境。挪威:研究「就地老化」機能,推行同堂居住或介護人員同住。美國:研究以「住宅無障礙設施規範」因應各種不同時期的生活自理能力,並發展以「社區支持性住宅」架構。瑞典:研究長期照護所需的設備及設施,並以落實「就地老化」與「在宅臨終」為最高理想。
Sherman、Newman與Nelson(1976)發現老人住在高齡族住宅比住在年齡混合住宅中較不害怕犯罪,也較少有受害的經驗,Sherwood、Greer與Morris(1979)發現在醫療為取向的國民住宅方案裡的老人比在非醫療取向住宅裡的老人,較滿意其住宅,較常參與正式的社交活動,但較不可能住進機構式療養,以及較低的死亡率。其結論是:社區機構所安排的服務成效良好。Sherman與Newman(1988)[32]研究成人寄養家庭中,寄養家庭和社區對老人的接納。發現在大部分的受訪家庭中,家庭參與及家庭融合確實有發生,因此寄養家庭成功的成為老人的代理家庭,Lawton與Cohen(1974)發現遷入老人住宅的老人比其他老人有較高的住宅滿意度,參與較多的活動,對現況也較滿意。Prosper引用Malozemoff,Anderson與Rosenbaum的發現認為,在集中式住宅的的老人其活動參與率比他們先前住在社區時要高。Sherman(1975)在研究的六個老人住宅中的五個住宅中發現,對於健康照顧上,老人期待有諮詢服務、危機時有支援,個人需求能在住宅中得到滿足。在二年的研究中,他還發現,退休住宅的老人參與休閒娛樂活動的次數有增加,然而住在社區的老人卻反而降低。
高齡族、住宅需求、自費安養、服務管理、無障礙設施、健康照護、精神生活、居住空間設計、潛在客戶、住戶滿意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