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從發展中堅企業反思未來台灣產業政策的研擬方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從發展中堅企業反思未來台灣產業政策的研擬方

吳家豪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產業政(Industrial Policy)意即政府選擇某些特定產業加以扶植。然由於完全自由競爭市場難以在現實經濟環境中成形,因此後進國家的業者希望透過政府的協助與干預,來突破產業發展之弱勢環節;至於先進國家政府也會因為被賦予穩定經濟、促進成長之責任,而必須針對經濟與產業發展進行不同程度的協助與干預。就台灣而言,政府透過產業政策來介入產業的發展過程,並提供有利資源與措施,以協助特定產業取得競爭優勢。

   台灣產業政策長期存在資源過度集中、依賴單一產業的風險,一旦面對接踵而至的全球性經濟衰退事件之衝擊,不僅容易使台灣產業面臨嚴峻挑戰,也讓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因此,在全球化發展以致未來勢必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因子之下,如何由單「點」獨鬥變成全「面」出擊,就是未來政府在研擬產業政策所必須轉變的思維方向。

 

台灣目前產業政策的研擬方向

   產業政策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亦有相當成效,例如:早期的紡織業到現在的資訊電子業都有賴產業政策的運作與協助。但是,隨著全球化潮流發展,透過中央計畫經濟與政府強力干預主導產業發展政策之成功率,可能已不復從前有效,也使得現今產業政策必須重新定位其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

   基於各國國情、產業發展條件均有所不同,其產業政策之思維及方向亦有所不同。以美英兩國為例,主要是以尊重市場自由機制為準則,故以完善產業整體發展條件、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為主。相反地,韓國則是以中央決策模式進行大量補貼來刺激出口成長,同時藉由國家菁英長期理性干預市場方向,以保持經濟成長。簡言之,產業高度選擇性就是韓國產業政策的中心邏輯。

   台灣產業政策的思維邏輯,早期是透過制訂產業政策來介入產業發展的過程,並據此提供更多有利資源與措施,以協助特定產業或特定投資計畫能夠順利取得競爭優勢,進而蓬勃發展。雖然時至今日產業政策已轉變成配合市場機制作為主軸,意即以提供功能面的協助來強化產業競爭力,但是基本上仍舊不脫以產業為主體的框架。換句話說,目前台灣產業政策的思維邏輯就是介於美、英和韓國之間(圖1)。

 

1  各國產業政策之內涵與定位示意圖

 

   此外,由於台灣向來以對外貿易為主要經濟命脈,以致於國內產業政策的思維模式習慣依附在國際潮流趨勢之下而行,例如六大新興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以及後文將論述的DARMLED、面板、太陽能等四大產業均是。其實,這樣的邏輯思考與方向並沒有錯,只是其他國家也同樣知悉未來潮流趨勢而提出相對應的產業政策,並且生產相同的產品與勞務,台灣的產業政策反倒容易推使國內企業踏進競爭最為激烈的戰場。而為了盡力做大規模、提升競爭力來爭取國際市場,容易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其中。這也就形成台灣產業政策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資源過度集中、過度依賴重點產業產生失衡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觀察經濟部主管重大投資計畫的新增金額中,資訊電子工業始終占整體新增投資金額的一半以上,即可看出端倪(附表)。

產業政策中堅企業利基市場創新研發隱形冠軍經濟韌性產業多元化政府資源分配競爭優勢企業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