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次貸風暴延燒,新興國家主權基金趁勢崛起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次貸風暴延燒,新興國家主權基金趁勢崛起

陳世憲  (2008/06/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6期》

自2006年起次級房貸危機開始引爆之後,不但重挫相關金融機構的股價,甚至部分金融機構瀕臨破產,也使美國的房市、股市、美元疲軟,並且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包括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美林、花旗、美國銀行、巴克萊等幾乎無一倖免,其他如歐洲的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匯豐控股等也都受到嚴重傷害。歐美各國之央行為了儘快度過這個金融風暴,注資金融機構的金額超過7,500億美元。然而其成效卻相對有限,這是因為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達及金融全球化,造成信用的無限擴張所致。

以往當歐美經濟發展風調雨順的時候,幾乎不將亞洲國家看在眼中,對於亞洲主權基金進軍歐美金融市場甚至是千方百計的阻撓,除認為歐美金融發展較為亞洲國家先進的優越感之外,在911恐怖攻擊之後,對於來自亞洲,特別是中東地區的資金也不免有所疑慮。然而,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在遭受次貸風暴嚴重衝擊,急需出售資產以抵消次貸損失之際,手中握有上兆美元的主權基金成為絕佳的救火隊。亞洲主權基金出手注資受到次貸危機衝擊的歐美大型金融集團固然有雪中送炭之感,卻也刺痛了歐美先進國家的神經。何謂主權基金,其資金來源與目的為何?為何歐美各國政府對於拯救其金融機構的主權基金有所疑慮?還有我國是否應該成立主權基金?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主權基金規模成長快速

雖然主權基金早在1950年代就已經出現,不過卻在近年來因為其規模急速增長而受到矚目,其資金來源主要為天然資源輸出與貿易盈餘。目前對於主權基金並無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不過一般認為主權基金是一種由政府所擁有,並且長期持有外國資產為目的的特殊投資基金。主權基金通常具有兩個特徵,其一是由政府所擁有與控制,其二就是主權基金通常是要追求經過風險調整後的投資報酬極大。

就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大致可分成外匯盈餘及財政盈餘兩種,而再從其收入的來源細分,可以分成包括天然資源出口盈餘,如出口石油、天然氣等天然資源所累積的收入,中東產油國與俄羅斯等國的主權基金都是屬於這種類型。其次是利用因持續貿易順差所累積的盈餘所成立主權基金,如馬來西亞、南韓等國家都是屬於這一類型。另外還有一種是為了使公共基金有更高的收益而建立的主權基金,如挪威政府的退休基金與新加坡的退休、住房公積金等,都是透過主權基金形式來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最後還有一種是利用國際援助的基金所成立之主權基金,例如烏干達等國家。

如果以主權基金設立的主要目標來看,依其主要的設立動機可將主權基金區分成下列五種:

1.穩定基金(Stabilization funds)

此類型主權基金多半是由具有豐富天然資源輸出的國家所設立,主要是為了避免因天然資源的價格波動而對於經濟造成衝擊,所以會在財政收入有盈餘時設立主權基金,以供未來在財政收入匱乏時使用。

2.儲蓄基(Savings funds)

儲蓄型主權基金主要是為了將天然資源或財政盈餘透過多樣化的國際金融資產組合,將當代的財富做跨代的分享。也就是儲蓄當代的財富為子孫謀福利。

3.發展基金(Development funds)

這類的基金主要是為了將資源配置到優先的社會經濟計畫之中,例如像基礎建設。

4.退休儲備基金(Pension reserve funds)

此類主權基金可以視為政府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項目,也就是為了支付退休金等公共基金而設置主權基金,希望透過在國際市場投資追求較高的收益,以減少政府在這些負債項目的支出壓力。

5.準備投資公(Reserve investerment corporation)

這類的主權基金除了能夠將資金從外匯儲備中分離出來以降低其持有成本外,也是為了要追求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主權基金次級房貸金融危機國際投資資本市場金融監理歐美金融機構外匯存底投資風險資產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