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論壇】全球區域經濟持續整合.邊緣生存空間尋求突破

 

台經月刊

 

【經濟論壇】全球區域經濟持續整合.邊緣生存空間尋求突破

劉玉皙  (2005/09/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9期》

2003年坎昆會議後之新局勢

2003年九月,墨西哥坎昆世界貿易組(WTO)第五屆部長會議的失敗,使得會員國2005年依原訂計劃簽定全球貿易條約的希望更趨渺茫;這是多邊談判機制的挫敗。自此轉捩點之後,為彌補多邊貿易條約受阻的缺憾,許多國家積極推動簽定雙邊自由貿易協(FTA)及區域性或議題性的經濟結10月,在曼谷閉幕的亞太經合會領袖會議,更成為各國爭相進行雙邊洽談的場合。雙邊協商及區域結盟的重要性,已漸凌駕在全球性多邊貿易談判之上;然而,不論是雙邊談判機制、亦或區域性或議題性的經濟結盟,都會對被排除在外的其他貿易夥伴及易遭邊緣化的小國造成負面效果,例如外交受限的台灣,處境便相對不利。

在此同時,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進程也加速進行。除了雙FTA之外,中國、東協各為中心,重整東亞地區政經版圖的區域性經濟整合行動亦越趨積極。截200311月,已簽訂的相關文件包括「東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東日本總括性經濟架構協定」、以及將印度納入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國也個別與香港、澳門簽訂「中港更緊密的經貿安排」、「中澳更緊密的經貿安排」。東北亞的布局亦在進行中;日中韓自由貿易區已在研議中。

其中,中國的積極角色與經貿外交策略猶值得台灣注意。就經濟現狀而言,從貿易、投資及生產面來看,中國漸有凌駕日本成為東亞經濟重心的趨勢;就戰略面而言,中國以柔軟化的漸進方式強化與亞洲各國的政經合作,亦是目前東亞經濟結盟的主要力量。「區域主義對台灣未必不利,但區域主義結合「中國因素」則肯定有害。」(吳榮義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200310月)。在雙邊談判機制與區域經濟結盟、多邊談判機制不振的局勢之下,中國的經貿外交策略對台灣更造成重大影響。在「遠離中國,經濟多元分散」與「遵循比較利益法則,兩岸持續經濟整合」兩個政策選項間徘徊的台灣,如何持續推動經貿外交,必須解析中國經貿外交策略、確切瞭解「中國崛起」的主要動力及其影響,以進行產業及經濟的結構性調整,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這是當前台灣的重要課題。
 

1  亞洲區域經濟整合國家一覽表20046月)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現狀

20046月為止,東亞的區域經濟整合現況(請參考1);綜觀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板塊,在雙邊協定方面,東亞諸國間已相互簽署之雙邊協定包括新加坡與紐西FTA、日本與新加FTA、南韓與智FTA2003年第三季中國亦與澳門及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及「內地與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印度亦積極簽定雙邊協定,雖然印度平均關稅約30%,是全球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且對開發中國家進口品課徵的關稅比對已開發國家進口品還高,又是坎昆會議的主要阻力,但印度最近與泰國洽簽中,承200580項產品關稅降至零。

區域經濟整合中國經貿戰略台灣挑戰FTA經濟邊緣化東亞經濟合作產業分工中國崛起經濟外交自由貿易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