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世界主要國家推動醫療觀光產業之競爭優勢分析
陳淑嬌 (2009/08/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8期》
醫療委外的需求帶動潮流
據商業世界(Bworldonline)及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預估,全球醫療觀光市場於2010年將成長至4,000萬人次,占全球旅遊總容量的4%,總產值將達400億美元。部分歐美先進國家因其醫療保險制度限制、醫療成本過高、資源缺乏及冗長的醫療等待體系,產生了「醫療委外」的需求,促成可選擇醫療費用較低廉,且能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又能兼顧休閒渡假的海外旅遊醫療觀光市場快速興起。亞洲國家醫療觀光產業近年也持續蓬勃發展,其中台灣醫療水準也已具備發展醫療觀光產業的潛力。行政院目前力推的六大新興產業,包含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顧、精緻農業及文化創意產業,更被視為繼半導體、面板以及資通訊產業後,創造下一波產業的新契機。行政院並預估此六大新興產業的活絡,將使台灣於2012年新增13,570億元產值,創造70萬人就業機會。
本研究採探索性研究,以Michael E. Poter的國家競爭優勢、競爭策略為理論基礎,除結合國內外研究醫療觀光產業發展、競爭模式及價值創新等相關文獻外,並於98年1月台灣經濟研究院舉辦之焦點座談會中,蒐集產、官、學界專家學者之意見,提出泰國、印度及韓國推動醫療觀光競爭力之比較與分析。
醫療觀光的定義
Henderson(2004)依客戶接受的保健服務類型,將健康保健旅遊分為醫療旅遊(Medical Tourism)、美容手術(Cosmetics surgery)及Spa與芳香療法等三類,其中醫療旅遊包含兩類:(1)美容整型:如隆胸、拉皮、抽脂及其他非必要性的醫療行為;(2)醫療觀光:健檢、心臟手術、癌症治療、人工關節置換、其他外科及需要住院治療與專業醫療照護項目等。本研究探討的主題「醫療觀光(Medical Tourism)」即Henderson(2004)所稱之「醫療旅遊」,為意指消費者以旅行方式,在其他國家消費醫療保健服務的一種型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為其作出定義: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及康復與休養為主題的旅遊服務;此外採郭建良(2006)廣義說法係指結合相關醫療體系、配合旅客原有觀光目的與需求,適時提供諮詢、診斷及外科主流醫療服務與復原休閒行程;狹義則指結合相關醫療體系、配合旅客原有觀光目的與需求,進行必要的境外醫療服務行為(注1)。國際醫療產業中,依貿易的方式,醫療服務可區分為以下四種模式(Chanda,R. 2004):跨國界運送(Cross-border delivery)、海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商業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醫療人員移動(Movement of healthcare personnel),上述四種模式皆透過醫療人員、醫療資源和客戶在供應地及消費地之間提供服務,醫療觀光屬於第二種模式—海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即消費者至海外旅遊並進行養生、保健、美容等專業醫療(附表)。
附表 各國醫療費用比較表
泰國醫療觀光產業競爭力分析
(一)泰國醫療觀光產業概況
觀光旅遊業向來為泰國經濟發展的主力重點產業,且泰國醫療環境與水準素質頗高,從七○年代起就以提供變性手術等醫療服務著名,近年來由於泰國政府積極推動觀光與醫療整合規劃的行銷策略,使泰國在世界旅遊業市場上成功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其政府政策方面則於2004年起推動5年國家發展策略計畫,此計畫以醫療服務、健康保健服務及泰國藥草商品為主要發展重點,先期推動之重點區域則包含曼谷、清邁、普吉及蘇梅島,另有10個省分將接續開發。除由泰國公共健康部(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主導外,更由政府各單位進行整體規劃行銷、監控服務與價格標準化、認證、法規及生技領域研發等(注2)。行銷及發展策略方面則是以觀光與醫療保健結合的行銷策略,為泰國公共部門的推動核心,其行銷及發展策略可歸納為以下各點:(1)銷售策略多樣化;(2)高品質醫療服務與相對低的醫療費用;(3)服務即時性;(4)自創品牌—健康旅遊。
醫療觀光、健康旅遊、JCI認證、跨國醫療、印度優勢、韓國整形、泰國水療、產業政策、醫療國際化、競爭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