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WTO開放外資進入對中國金融業之影響
楊 淩(作者為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講師)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金融是服務貿易中十分重要的部門,由於它在國民經濟中占據核心地位,因而金融全球化成為最具影響力和最受重視的國際現象。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WTO,成為其正式成員。根據中國加入WTO前所作的承諾,中國將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將發生重大的變革。
加入WTO,有利於中國充分利用國外的市場和資源,加快中國經濟金融與國際經濟金融的融合,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對中國今後的經濟成長速度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促進作用,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提高中國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外資金融機構及外國投資的大舉進入中國,中國金融業受到的衝擊和影響也將是不可避免的。
入世後對中國銀行業影響
入世首當其衝影響的是銀行。根據入世承諾,中國在加入WTO以後兩年之內,對外資銀行開放公司業務領域,它們可以做中資企業的外幣業務和人民幣業務;五年之內開放零售業務,全面實行國民待遇。也就是說2006年12月11日開始,中國金融市場將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在機構設立、業務選擇、地域擴展等方面,完全放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實行無差別的國民待遇。在原定的承諾外,還有幾項額外的開發措施:(1)將個別外資參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從15%提高到20%;(2)減少外資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的檔次和數量要求;(3)允許外資銀行從事衍生品業務;(4)允許外資銀行從事保險公司外匯資金境外運用的託管業務;(5)對外資銀行在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和開辦業務的申請,中國銀監會審理時設立專案管道,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
據中國銀監會網站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10月末,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其中105家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到目前為止,已有九家中資商業銀行獲准吸收境外投資者入股,已批准大眾、通用、福特和豐田等四家公司在國內從事汽車金融業務。
大步對外開放,不僅增添國內金融業新血,也成為國內銀行改革的源泉。入世四年來,中國國內銀行業的改革力度和成果有目共睹。
(一)不良資產率有所下降
中國政府從1999年起以債轉股的方式將一部分不良貸款以其帳面價值(14,000億元)四大國有銀行剝離到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並要求四大國有銀行從2001年起,每年不良貸款率下降2~3%,五年內使得不良貸款率降至大約15%。政府並出臺新法規,允許註銷不良貸款的金額高達利潤的100%。
中國金融業、WTO開放、外資銀行、保險業發展、證券市場改革、不良資產率、資本充足率、金融創新、匯率改革、金融監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