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多軌制、市場化」為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多軌制、市場化」為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日前《遠見》雜誌公布了第三屆「台灣最佳大學排行」,值得注意的是,該排行特別調查了校長們對於大學發展的瓶頸,其中「生源減少、招生不易」占49.3%,位居第一,而有44.8%校長感嘆「經費不足」、「薪水過低,聘不到名師」。顯而易見,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著競爭力衰退的事實,如何反轉,值得深入思考。

其實在全球化、數位化的時代,大學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不僅香港、新加坡、中國等亞洲國家高等教育的學費愈來愈貴,英美等留學大國昂貴的學費就更不用說,就連社會福利優先的歐洲國家,雖有部分仍保留免費教育的福利政策,但歐洲高等教育已有部分的大學逐漸走向企業運作模式,社會責任不再是大學教育的唯一目標,大學開設價格不菲的菁英課程,但各界仍趨之若鶩,更多的經費讓校方更有能力打造一流的學府。

另一個更明顯的趨勢是「大規模開放式網路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的盛行。1999年MIT就開始製作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2011年史丹佛大學透過網路公開教學「人工智慧導論」,從教學、課後作業到作業評分全透過網站執行,吸引全球上萬名學生註冊學習。2012年更創立了數位化教學服務平台Udacity,從提供各式各樣的網路課程,並頒發修業、認證的課程,隨後美國各大名校也都陸續跟進,帶動了美國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的浪潮。

同時有許多網路課程走向付費的專業教學,例如鄰近矽谷的史丹佛大學,專門為想進入網路科技業人才設計「網路安全」課程,內容結合產業的最新發展,走在技術的最前端,成為許多網路創業家的教育搖籃,而這門課的學費並不便宜,要價13,000~18,000美元不等。

同時也因為學習便利性,讓一些面臨經營困境的大學轉虧為盈,2009年美國南新罕普夏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面臨招生不足、政府預算縮減、少子化等問題,為了解決困境,該大學決定轉型,全力投入線上課程的設立,該課程推行一陣子後收到十分驚人的成果,學生人數自2012年的1.2萬名,在兩年間就翻倍超過三萬人。

不可諱言,目前遠距的數位教學並非完全沒缺點,也仍無法取代實體學校的地位,但MOOC讓高等教育不再遙不可及,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的知識,在職進修者不受時間、空間的學習限制,在美國MOOC已經走向商業化,是最熱門的新興產業之一。

再回頭過來看看台灣的現況,其實大學市場化的討論已有多年,市場化讓大學鬆綁、自由競爭、自由選擇,改善教育資源不足、大學經營沒有績效的現況,也讓政府放手大學自主,不做過多的干預。但也有許多人士擔心高教市場化將使資源分布更傾斜。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社會性、公平性,讓貧困的家庭也有機會進入名校,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從英國的經驗來看,1998年英國通過立法,結束自二次大戰後施行的大學教育免費制度,允許大學在法定上限內自行決定學費高低,法定的學費上限由每年的1,000英鎊,一路調升至9,000英鎊,同期間政府對於大學的資助逐漸減少。雖然政府只訂定學費的上限,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把學費訂在上限,儘管社會對該政策的意見分歧,學生更一次又一次走上街頭,但不少大學校長仍認為9,000英鎊的上限應該要再調高。

同時政府雖然大量削減對大學補助,但財政情況仍是每況愈下。另外英國學生貸款的債務十分嚴重,大部分的學生都必須要靠貸款才能完成大學學業,而這些人畢業之後有四成半的人無力支付或是不願償還貸款,目前未償還的學生貸款累積已超過400億英鎊。而實施高等教育40年的美國,累積未還的學貸高達13兆美元,欠債人數超過4,000萬人,這樣的現象也值得深入思考。

高等教育市場化多軌制大學自主學費政策教育競爭力MOOC數位學習公私立大學人才培育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