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全球化時代下之台灣經濟政策思維

 

台經月刊

 

【社論】全球化時代下之台灣經濟政策思維

台綄院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由於冷戰對峙鎖住了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力,只有台灣等亞洲四小龍願意替代歐美國家生產勞力密集的產品。過去數十年在競爭者少而市場大的情況下,造就了台灣快速的經濟成長。然而,隨著蘇聯解體後國際地域政治結構丕變並帶動了市場全球化,國際間採行市場導向經濟政策的國家與日俱增、WTO 的誕生以及通信科技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上述種種因素導致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為前所未見。隨著世界貿易質與量的大幅提升,直接外來投資的飛躍成長,再加上幾乎各個層面的商業活動-如協商、設計、製造、委外代工、技術轉移-都可透過網際網路快速進行中,全球各地市場的整合程度也就愈來愈高。然而,全球化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無論是背後成因或是影響範圍,皆非侷限於經濟領域而已。舉凡政治、地域政治、安全、衛生、人口結構、社會以及文化等範疇都與全球化息息相關,彼此相互影響。

就經濟層面而言,由於前共產國家與其他開發中國家釋出豐沛的勞動力加入國際競爭,台灣隨之面臨成長遲緩、產業出走、工資水準停滯的困局。因此,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可謂身處全球化的暴風圈中,經濟上所受到的衝擊自然不在話下。

因此,即便是全球化的時代,經濟政策並未因此而變得無關緊要,事實上,其重要性對台灣而言反而與日俱增。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各國政府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有效運用網際網路;發展優質教育體系藉以帶動社會進步;營造具備健全企業管理與健康企業文化的良好環境;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保護市場功能有效運作,並順應知識經濟的需求以建立新的經濟模式。

然而,在開發中國家低工資競爭下,我們固然可以發展知識經濟,生產與眾不同的產品,以維持較高的工資。但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仍會使我國較豐富的資源,如資金等,為追求國外較高的報酬而外流。如果資源及企業外流嚴重,台灣可能失去再發展的力量,而被其他國家拉平甚至超越,這也是眾所關切的邊緣化問題。在目前全球化的競爭中,要避免邊陲化的策略方向,就是要培養聚集資源的能力。這個能力是甚麼呢?其實就是優良的「非貿易財」。

因為全球化之後,可以貿易的東西在相互競爭下,各地價格通常不會相差很多,因此某些產品我們即使無法自行生產而必需外購,對使用這些產品的產業競爭力影響不會很大。可是,對企業經營而言,有許多東西是無法從國外買進的,這就是非貿易財。舉例來說,如果工業區的聯外道路塞車,廠商產品運不出去,或是運費增加很多,甚至無法準時交貨而破壞商譽,對競爭力的影響就可能很大,但是企業卻無法進口一條公路來使用,而交通僅是非貿易財的一種。非貿易財還包括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空氣品質、水質、治安、教育、生活環境、法令制度以及行政效率等等,如果非貿易財品質不佳且遲未改善,除了廠商會因為此地的經營成本較高而想外移,其他各種可移動的資源,也會因為報酬較低而外移到非貿易財較佳的地方,以得到較高的競爭力或報酬。換句話說,因為非貿易財是無法移動的,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而成為邊陲。這就是非貿易財成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決定因素的理由。

不幸的是,台灣許多非貿易財都不如競爭對手。如果不能儘速設法改善,國家競爭力必然低落,我們就可能成為邊陲;反之,如果我們能儘速改善,則以台灣已有的基礎,不難成為東亞或世界上重要的中心之一。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好壞,取決於各項規範制度之健全、透明以及公平與否的程度將愈來愈高,台灣亦不例外。未來,台灣亦必須提供效率良好、內容齊備的公共財,例如教育、衛生、安全、清潔的環境以及具有啟發作用的文化建設等等,同時也為從事私有財生產工作的企業家,提供足夠的施展空間與獎勵措施。另有一件至關重要之事:政府必須營造有助於創造財富的最佳條件,但也必須確保財富獲得妥善而公平的分配。

此外,政府不但必須設法吸引資金,同時也必須吸引人才!知識產業日漸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人才的價值不言可喻。有些國家面臨人才外流的窘境,甚至達到大出血的地步,這些國家勢必無法21世紀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出人頭地。台灣必須發展成為區域以及全球知識經濟中心,而其先決條件在於政府、企業以及相關機構(包括大學、智庫、研究實驗室以及科學園區等等)必須通力合作、全力以赴,以營造出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環境,在吸引國外一流人才之餘,當然也要留得住台灣的優秀人才!積極創新、發揮勇往直前的企業家精神,以及衝勁十足的新興企業,藉以創造屬於台灣的全球競爭優勢。

台灣經濟政策全球化非貿易財國際競爭邊緣化問題知識經濟人才外流公共財建設企業競爭力經濟模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