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投資風口(四)金融科技的風口與挑戰
范秉航 (2016/1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1期》
根據CB Insights的統計,2015年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股權交易金額超過199億美元,與2014年相比,成長了64%,其中72%是由創投投資。金融科技成為顯學,一來是因為金融服務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二來是金融加上科技為傳統金融機構所帶來的顛覆性效果。更重要的是,驅動著金融科技快速前進的力量,主要來自於眾多夾帶著科技力的金融新創企業,以及科技公司,並非來自於傳統的金融機構。
針對國內外熱烈關注的金融科技,本文將由金融科技的發展概況切入,探討站在金融領域趨勢浪頭上的創新模式。在剖析全球金融科技創新之餘,我們亦將觀察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提出建議與反思。
金融科技的發展
FinTech離我們不遠,但將快速地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金融科技生態圈中包含諸多參與者,其中分為直接觸及金融科技發展核心的角色,與間接影響金融科技發展的角色。
在核心參與者中,首先是受金融科技直接衝擊的金融服務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其次是基礎建設的提供者,提供新興的技術與工具,如電信業者。第三是科技公司,如Apple、Google、三星等。這些科技公司夾帶著龐大的客戶基礎與市場實力,以提供新興的科技服務,改變消費與支付模式,切入過去須透過金融中介機構或現金的交易行為。最後是金融新創企業,應用網路與科技技術,解決人們在傳統金融中所遭遇的痛點。這些金融科技公司,雖然是在其創業初期,但卻因其龐大的商機、規模化的可能與成長的潛力,吸引了許多資金投入,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風口。其他間接參與者,如政府部門的金融與政策規範;支持新創企業發展的加速器、育成與創投(Venture Capital, VC)等,均在金融科技生態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此生態圈內,金融科技之所以能發展的如此快速還包含了兩項重要原因,首先是消費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加快,尤其是近年手機與網路的普及速度驚人,迅速滲透入消費市場,為金融科技應用帶來巨大的成長潛力。其次是科技新創的開業成本下降,過去開設科技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建置硬體設備與空間,2000年開設一間科技公司平均需投入500萬美元。但隨著開源與水平整合技術的發展,電腦技術普及,運算能力顯著提升,2005年平均僅需50萬美元即可開立一間科技公司。近年更是由於雲端技術演進與Amazon Web Services (AWS)的出現,2011年的平均開設成本已降低至5,000美元。正由於開設成本的快速下滑,催生了許多科技新創企業,而這些隸屬於「新興領域」的企業所帶來的顛覆效果,跨越科技「產業」的範疇,對諸多領域帶來威脅。
在各項受衝擊的領域中,影響最大的正是金融科技。目前金融新創所涉及的服務,幾乎已可取代所有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範疇。如個人理財與存款管理業務,Wealthfront、Personal Capital等新創企業提供個人存戶不同的選擇;貸款業務,Kabbage、Social Finance、Avant、C2FO等諸多提供線上貸款與財務融通的新創企業推出針對不同類型客戶,量身打造符合其需求的金融商品。保險業務所受到的衝擊更深,Oscar、Friendsurance、Metromile等,提供跨企業的保險商品,針對醫療保險、勞工保險與財產險等,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彈性的選擇。
總歸而論,新型態的金融產業發展已不再是「以大吃小」的擴張與成長模式,而是呈現眾多金融科技新創蠶食傳統金融業務與客源的「以快制慢」趨勢。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其經營的壓力除了來自於這些金融新創的威脅外,透過策略性投資與收購,在這些金融新創的背後,往往是由許多資本雄厚的科技公司或正在積極轉型的大型金融機構支持,如Apple、Google、Cisco、Qualcomm、Amazon、Goldman Sachs、J.P. Morgan、Bank of America、Citi Group等。這些強大競爭者的加入,更是加重了尚未轉型的傳統金融機構危機。
金融科技、數位支付、P2P借貸、區塊鏈、監理沙盒、電子商務、保險科技、雲端運算、策略投資、風險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