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家論壇】再論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起點年

 

台經月刊

 

【專家論壇】再論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起點年

許松根(淡江大學產經系專任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3/10/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0期》

   欲探討一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發展,首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時是該國經濟開始正常發展的年分The Beginning Yea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簡稱為「經濟發展的起點年」)?即應以哪一年為基準,才可以比較精準及客觀地衡量經濟成長的表現或評估相關財經政策的績效?就台灣而言,起點年的確認更是重要,因為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台灣先經歷了一段飽受戰爭衝擊的期日本為執行「南進國策」所推行的動員與管制並重計畫、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中途島海軍戰敗19426月)19458月無條件投降;而大戰結束後,台灣又較他國多經歷了國民政府接(1945)228(1947)、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1949)、韓(1950)、美援恢復來(1951)等種種的波及、衝擊或影響。故探討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文獻大都是先從確認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起點年開始,而不是從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5年開始,且1945年到起點年之前視為「戰後恢復期間(The Recovery Period)。例如Hsing1971152)認1952年是台灣脫離戰後恢復期,邁入經濟真正發展的分切(The Breaking Point)PaauwFei(1973)1950年為起點年FeiRanis197533)認為應採1952~1954年為起點年間Kuznets(1979)1951~1953是台灣經濟恢復正常發展的起點年間。鑑於相關文獻認定的起點年似有些分歧,筆(1994)經文獻蒐集比對,並蒐集相關資料加以分析後,認1952年應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起點年。

   本文之所以重新確認戰後台灣經濟正常發展的起點年,主因是採用吳聰敏(1991)的研究結果,可以將行政院主計總處編製1951年至今的數值換算基期,重新編製台1910年至今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為實GDP),所有數值皆以新台幣計算,且基期相同,本文因而可以用這一組比較完整、適當且正確的資料來進行重新確認的工作。經重新確認後本文認為,戰後台灣經濟正常發展的起點年應1955年或更晚,而非筆者過(1994)所認為1952年或其他文獻所認定的年分。

   本文重新確認的重點主要是針對經濟成長率、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每人所得等三方面,下文因而分為三節。第四節是本文的結語,包括主要發現及一些綜合觀察。

 

經濟成長率

   筆者過去(1994)1952年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起點年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根Kuznets教授的認定Kuznets(1979)全面觀察台灣經濟的成長與結構變遷,行文一開始就述及,台灣經濟結束戰後恢復(或重建)期的年度極可能1951~1953年,並認為戰爭致使有關數據皆為低數值,戰後一切待恢復,所以高成長率成為此段期間的特色,也正因如此,它有別於正常的發展期間。再者,台1951~1953年以後的國民生產淨(Net Domestic Product),呈現成長率6~8.5之間的正常表現,而這之前,成長率顯示相當不正常的變由戰後初期30%15%,再降7%1)。不過,也許是缺少確實可信且完整的資料Kuznets(1979)不是用很肯定的用語來陳述上述的論斷(2)。以下將採用重編吳聰(1991)及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實GDP後所計算台灣各年的經濟成長率,重新確認台灣經濟結束戰後恢復(或重建)期的年度。

戰後經濟台灣GDP經濟成長率美援影響進口替代政策發電負載量Kuznets標準產業復甦主計總處數據經濟發展起點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