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彈性勞動是就業促進的良藥還是社會夢魘的開始?——借鏡荷蘭經驗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彈性勞動是就業促進的良藥還是社會夢魘的開始?——借鏡荷蘭經驗

李佳頤  (2010/02/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2期》

美國次級房貸雖2007年開始,但直到大型投資銀行的倒閉,全球金融市場信心瞬間崩跌,全球經濟如骨牌效應般墜入衰退深淵,各國失業率也快速飆升。

面對全球性經濟衰退,各國採取財政與貨幣工具穩定國內經濟與勞動和消費市場。在促進就業措施中,多透過薪資與教育津費補助,以期企業能夠改藉其他方式替代裁員,並鼓勵採降低工時或工作分享的型態維持僱用量。是故,在金融海嘯的風暴下,彈性勞動僱用制度再次受到關注而被討論。


彈性就業制度

(一)彈性就業類型

隨著經貿全球化以及勞動成本的上揚,1980年起,歐美各國進行勞動市場彈性化的改革,如部分工(part-timers)、隨傳隨(on-call workers)、臨時機構派(temporary or agency workers)、自雇(self-employed)或高流動率的工人2004年,經建會甚或將人力派遣服務業納入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中;此外,我國也草擬了勞動派遣法,但因其制度仍存有爭議,故尚未正式立法通過。

(二)勞動派遣的爭議

勞動派遣制度的僱用關係因包括了派遣員工、派遣機構以及要派機構,使得勞資關係的權利義務更趨複雜,也衍生出諸多的爭議,像是中間薪資的剝削、僱用上的不安定、正職與臨時派遣員工福利享有之差異,以及雇主責任的不明確。
 

設計不當導致勞動市場與社會不安的日本派遣制度

日本實施勞動派遣法至今已20餘年,根2008OECD研究報告,因彈性勞工政策實施,日本勞動市場走向僱用低薪資且非常(non-regular)的勞動力,最主要之原因就在於,日本當初制定的政策內容欠缺完備,使得非常規勞動者無法取得與常規工作者相等的權益,故企業可用較低的薪資成本僱用非常規員工,實際上卻執行如正職勞動者的同質工作,等同變相的薪資剝削。

正由於非典型勞動者不享有教育訓練、工作獎金,且未超過某特定工作時數的非典型勞動者,也將被排除在享有健康保險、就業保險以及年金的權益,加上非典型勞動者的薪資給付按「時」計算,不若常規勞動者以月或是年為單位的方式計算薪資,故在替代效果影響下,日本非典型勞動者所占的就業比例份額逐漸攀升。

由於制度設計的不良,派遣勞工的工作條件和收入也衍生了新的社會問題,包括工作不穩定帶來的家庭開支問題、企業以委託承攬契約卻行派遣勞動之實、登錄型勞動派遣類型,工作同正職員工卻領取較低酬薪、收入不穩定引發情緒管理問題,20086月日本發生秋葉原男子持刀殺人的社會悲劇。

勞動派遣非典型就業荷蘭模式短期轉長期合約社會福利設計薪資保障就業彈性家庭照顧假育兒津貼勞動法規比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