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隱憂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隱憂

莊朝榮  (2013/10/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0期》

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風險

   33年來,中國經濟以年9.8%的速度成長,但2007年達到高峰以後一直在減緩,近年來這種減緩態勢更有所加劇2012年中GDP增速減緩7.8%,低20119.3%2013年第二季成7.5%,低於第一季7.7%,出現1990年以來最慢的經濟增速。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中國政府資深顧問林毅夫預計未2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7.5~ 8%,但部分前提是中國政府必須繼續推行市場改革,並在經濟增速減緩時採取反週期性的穩成長措施。儘管如此,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疑慮仍有增無減。多數經濟學家預期中國經2013年將成7.5%左右,但大多數人都看到下滑風險,這些風險源自沉重的政府債務負擔,以及依賴投資的中國經濟無力籌資建設新專案。

   中國2013年對全球經濟活動的貢獻率約13%,過2006年這一比例5%,可見即使經濟增速減緩,中國對全世界的影響依然日益加深,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經濟如出現更為嚴重的下滑,將對世界各地產生深遠影響。不過,中國經濟的減緩以及隨之而來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已經對很多其他出口大宗商品的新興經濟體造成了衝擊。中國經濟減速也衝擊澳大利亞等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國家,同時意味著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下降,而這反過來又壓低了通膨。通膨緩和使各國央行有可能採取貨幣寬鬆措施來刺激本國低迷的經濟。如果全球經濟受到影響,反過來衝擊中國經濟,可能造成失業增加,影響國內消費,削弱中國向消費經濟轉型的力道。

 

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巨大的資源和信貸錯置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導致中國經濟失衡狀況依然嚴重,固定資產投資仍約占GDP50%。中國領導階層亦了解,經濟成長過度依賴投資和信貸成長是不可持續的。故十二五時期,中國努力實現經濟再平衡,減少對建築業和重工業投資的依賴,更倚重消費支出。為了提振國內消費,中國政府調漲長最低工資水準,同時放寬利率的管控,對食品和汽車等消費產業實施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而對煉鋼和造船等產能過剩的重工業則不再提供這些優惠措施。十二五時期已過半,但目前中國經濟轉型仍處於初期階段,經濟成長仍須繼續仰賴投資成長來帶動。以消費為主的經濟再平衡若想獲得明顯進展,可能需要再等待一些時日。

   於再平衡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增速減緩遲早會發生,問題是究竟會減緩到甚麼程度。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反映出國際和國內雙重因素的影響。在國際方面,歐美需求不振使中國製造業出口疲弱,2013年上半年出口不振,儘78月出口回溫,但很難回復過去大幅的成長。另外,與越南等低成本國家相比,中國的競爭力顯然受到工資上漲與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在國內方面,產能過剩使工業投資大幅減緩。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缺陷,就是因為地方政府競相追GDP成長,由政府制定投資計畫,不管市場狀況如何2008年爆發危機後,由於國外需求銳減,中國領導人轉而利用信貸刺激投資來拉動經濟成長,但造成通膨和過度投資的後遺症,太多專案都屬於重複性建設,最終造成從住房到鋼鐵、從水泥到太陽能設備等各領域都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狀況。

   另外,收入成長減緩也可能使政府刺激內需的努力受挫。中國政府推動消費者增加支出、引導經濟成長重心向國內消費轉移的努力並未奏效,這是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下降的部分原因,並且預示未來經濟可能進一步降溫。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年上半年消費GDP的比重,2012年上半年60.4%下降45.2%;與此同時,國內投資(含工廠、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GDP的比重則2012年上半年51.2%2013年上半年53.9%。造成這一情況的部分原因是政府採取措施杜絕鋪張浪費,以公款報銷的情況大減,使高檔餐館與酒店的收入受到衝擊。不過,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於,經濟減緩已經對工資成長造成不利影響2013年上半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12年同期僅成6.5%,不2012年上半年2011年同9.7%的增速,可能打擊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和支出意願。

中國經濟GDP減速投資依賴經濟轉型李克強經濟學微刺激政策消費再平衡硬著陸風險財政與貨幣政策產能過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