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下一個無煙囪機會——亞太生活城
李佳頤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結構轉變日益受到關注。但其實高齡化本身並不令人擔憂,真正值得憂慮的是,人口走向高齡化,卻沒有新的壯年人口增加,勞動市場、經濟成長、財政收支、國內消費規模將面臨不同問題。而在金融海嘯過後,歐美景氣處於「留校察看」,反觀亞洲受惠新興國家的成長,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西方企業近年也積極東進,促使更多的人力與貨物在亞洲移動,並適度地填補內需與勞動市場的不足。
美國蓋洛普針對全球148個國家和35萬名受訪者進行移民意願調查,若以淨移民人數來看,新加坡拿下全球第一,若不以淨移民人數來看,則以美國居冠。而從其他的國際評比觀察,近年各國政府正積極推動經商、居住和在地生活娛樂的改善,以創造三個F:好玩(fun to play)、安居(fit to live),以及樂業(friendly to work)的生活環境爭取國際人口,推動的模式包括觀光旅遊、勞動人才引進、留遊學體驗,以及退休生活,建構一種短中長期的在地生活模式,創造就業、增進經濟成長、彌補並擴大消費市場規模。
隨著兩岸政治破冰與經貿正常化、全球經濟重心的東移、人口東進、亞洲財富的累積、加上人口結構的轉變,借鏡各國「人口引流」的推動模式,檢視我國新一波的產業發展機會。
觀光產業引進短期居住人口
由於觀光帶進人潮,且連動的周邊產業相當多,像是運輸、住宿、餐飲、租賃、娛樂休閒,以及零售消費,故被視為重要的產業活動。
(一)掌握先天利基,後天加倍努力的泰國
在890處世界遺址中,泰國共有五處被列入世界美景古蹟,象與佛寺的文化魅力也深植人心。2004年泰國政府更打造「時尚曼谷城市計畫」,斥資新台幣9.24億成立設計與研發中心,在全球設置36個外貿據點,成功推動泰國時尚產業,豎立國際購物形象(表1)。
表1 1998~2007年泰國觀光統計
伴隨泰國世界廚房計畫的成功,泰式餐飲在全球享譽盛名,加上獨特的泰式SPA,以及成功結合醫療服務的醫療觀光,皆進一步推升泰國的觀光人潮。不過政局的不穩定也拖累泰國的經濟,為了拯救下滑的觀光產業,泰國政府實施免費簽證、為外國遊客投保10,000美元的「暴動保險費」,並投資1,200萬美元重振商務旅遊。
(二)挑戰突破,向Singa「b」ore說掰掰
乾淨、治安良好的城市,一直是新加坡給人的外在印象,但過度的井然有序,也曾被譏諷為無聊的觀光城市,為改變國家形象,近年新加坡不斷嘗試突破,包括投資上千億星元興建F1一級方程式賽車場、大型摩天輪(新加坡之眼)、開放備受爭議的博奕產業、耗資14億星元興建環球影城,積極讓新加坡變得有趣、適宜居住,更在2008年的國家品牌排名中,拿下全球夜生活第二。
新加坡的成績斐然,歸功於政府積極的城市建設,像是駁船碼頭、克拉克碼頭、老聖詹姆士發電廠所改建的酒吧,成為入夜後國際人士的好去處;花費3,869萬星元改造烏節路(Orchard Road),集結國際時尚品牌、美食餐廳,以及娛樂活動,成為遊客新的旅遊購物商城,加上政府近年所推動的藝文活動,讓新加坡更具魅力與競爭力(表2)。
亞太生活城、人口引流、無煙囪產業、少子高齡、國際人才、觀光政策、教育輸出、醫療服務、產業轉型、生活機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