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亞當.斯密之早期著述
施建生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亞當.斯密(Adam Smith)於1790年3月17日逝世前一週就囑友人將其所有16卷未完成的著作草稿全部銷毀。但是,儘管他的友人照辦了,仍有些散篇遺留在人間。後來他的兩位朋友卜華克(Joseph Black)與休頓(James Hulton)就將之編成「哲學論文集」(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一冊,並於1795年出版。同時,後來他的學生在上他課時所記下的講稿亦有兩份相繼為人所發現,一為「修辭學與文學的講稿」(Lectures on Rhetoric and Belles Letters),一為「法理學的講稿」(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這兩份講稿雖不是斯密自己寫的,但多少亦可讓我們瞭解他當時在格拉斯哥大學時的學術素養。
在上述的「哲學論文集」中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但一般研究亞當.斯密之思想的學者都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篇很長的討論天文學之歷史的論文。亞當.斯密自己對於這篇論文也很重視,這從他於1773年要去倫敦之前給他的摯友休謨(David Hume)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曾這樣寫:「當我將所有我的著作付託給你時,我必須告訴你,除了我帶走的之外,其餘的都是些不值得出版的。但其中有一篇討論天文體系一直到笛卡兒(Des Carters)時為止的歷史論文,是否可作為青年時期的作品而出版,則完全聽由你的決斷。」(引自R. H. Campbell and A. S. Skinner, Adam Smith,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1982, p.81)本文即以該論文與「修辭學與文學的講稿」為依據,敘述亞當.斯密早期著述的概況。
一、「天文學的歷史」
許多學者不能肯定這篇論文是何時寫的,最可靠的推測是早於1758年當他在愛丁堡講解邏輯學的時候,但實際上已有充分訊息證明它是他仍在牛津攻讀時就已在寫了。所以,它可能是他在二十幾歲時的作品。但無論如何它是早於他的「道德情操論」之前所寫的。因此,它可視為是他所要建立的理論體系之最早的成分,可以說是他以後所有著作的始基。
「天文學的歷史」(The History of Astronomy)是該文的簡稱,全名為「引領與指導哲學研究的原理:以天文學的歷史為例來說明」(The Principles Which Lead and Direct Philosophical Enquries: Illustrated by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所以全文的內容有兩部分,一為討論引導哲學研究的原理,二為用天文學的歷史作為例證來說明這種原理。現可分別略述如下:
(一)引導哲學研究的原理
斯密指出我們總是將我們所熟識的事物視為當然,不加以任何的思考。但當有新的事物出現時,就感到「驚奇」(surprise),使我們「疑慮」(探究)(wonder)它將如何能融合於我們所熟識的世界之中。如果不能融合,則會感到不安。但我們有理智和有想像力,終究能找到如何將之加以融合之道。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想像力會盡力尋得一些事物將其間的脫節之處彌補起來,這就像一座橋梁一樣,至少已將許多看來似相離遙遠的事物聯繫起來,可以讓思想歷程順暢舒展下去。」(Adam Smith, 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 ed. W. P. D. Wightman and J. C. Bryce, Liberty Fund, Inc, Indianapolis, USA, 1982, pp.41~42,該書以後簡稱EPS)這時我們自然就感到非常滿意,而要加以「讚美」(admiration)了。
亞當斯密、哲學論文集、天文學的歷史、想像力、修辭學講稿、同情理論、公正旁觀者、情操概念、道德情操論、知識演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