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政策的最終、中間和操作目標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政策的最終、中間和操作目標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各種政策乃至我們所做的各種事情都是為了達成某項目標,政黨和政治人物也常要提出他要追求的各種目標以吸引人民支持,這些目標可說五花八門,有的很具體甚至有明確的數字,有的則是模糊的概念或理想。任何一個目標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或需要、是否能達成,以及要用什麼方法和代價才能達成,卻常是很複雜而人民不易瞭解,甚至專家也難有確定答案的問題,事實上連目標的性質也不是很單純的事。本文擬將經濟政策的目標分成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三大類來說明目標的複雜性。


相同理想也可能產生很多不同目標

需要各種政策的原因是我們對現況有所不滿意,希望能將未來實際的情況變成更符合我們的理想,所謂政策就是要把現況改變成理想狀況的做法(堀紘一1994)。這裡的最理想狀況應該就是我們的目標。然而在實際問題上,最理想的狀況往往要極大的成本和長期的時間才可能達到,甚至大部分人都不認為可能達到。所以務實的目標通常都只是某個比現況好一點的情況,而要好到什麼程度較適當,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即使大家對最理想的狀況有一致的看法,所提出的目標也不見得相同。另外為了讓別人對其目標有明確的瞭解,或甚至為了讓目標對政策的引導更為清楚,有時候人們定的目標甚至和理想狀況好像沒有直接關聯,而和政策要怎麼做反而有更高的關聯。所以同樣的問題,我們卻常可看到人們提出很多不同的目標。這種種不同的目標可粗略分為三類,理想狀態或對其一部分的描述可稱為最終目標,達到理想狀態的方向上或途中的具體指標或狀態是中間目標,直接描述政策強度或明顯可由政策決定的方向或數量則是操作目標。但這三類的分割點也並不是很明確,分成三類只是為了討論的方便。 
 

只提出理想和最終目標可能像是空話

最終目標是我們想達到的狀況,它通常是一些可能有點模糊的概念,例如要追求人民幸福,提高人民福利之類的理想。像幸福或福利這類理想很少有人反對,但卻也難以掌握,因此政策若以這類大家都不反對卻也難以衡量的理想做目標,就可能變成是在講空話,雖然少有人反對,卻也得不到別人積極的支持。所以實際上被提出來的最終目標,會稍微具體一點來著重幸福或福利的某個層面。例A. C. Pigou把經濟福利分成所得、公平和安定三個層面,有些人選擇的最終目標可能偏重所得,有些人則可能偏重公平,這就會形成不同的目標主張,甚至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政黨,而讓人民可以有所判斷和選擇。

現實上大部分政黨或政治人物不會只單純重視所得、公平和安定中的任何一項,而只是可能偏重某一項,這些最終目標又都仍是一種模糊的概念,因此人民有時候也不易由政治語言之中知道政黨或政治人物真正的重點目標在哪裡。政黨和政治人物也會引進其他用語來強調他的重點目標,例如保護弱勢或發大財。但這也只是方向性的宣示,而不是明確可衡量和考核的目標。因此政治人物和政黨即使提出這類比幸福或福利更詳細的最終目標,也可能被人民當成是空話或空頭支票。

政策目標最終目標中間目標操作目標經濟政策政策評估公共選擇政策工具政府承諾選民信任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