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變動中的畜牧生產模式——國內外牧業產業科技發展現況與展望
林映如 (2013/10/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0期》
全球牧業發展現況
畜產動物為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除了提供生存所需的營養,畜產經營更可以進一步增加收入、累積財富,甚至作為擔保品,種種需求使得畜牧業快速擴張,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的統計,畜牧業產值約占全球農業的40%(FAO, 2009),而隨著世界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的提升,畜牧業的產值可望持續升高。
近年來畜牧生產有了結構性的改變,快速增長的畜產需求、國際貿易與垂直整合商業模式的興起、全球氣候的變遷、畜牧技術的創新及政策環境的變動等五項因素,成為畜牧業變革的主要動力(FAO, 2007)。就畜產需求面而言,開發中國家對畜產品的需求量以驚人的幅度快速成長,尤其是在亞洲地區,畜產品的平均每人消費量明顯超過其他食品類別,肉類消耗量以每年約3~4%的速度增加(FAO, 2012~2013)。已開發國家對於畜產品的需求量雖然無明顯增加,但總體而言,其對畜產品的平均消費量仍遠高於開發中國家(FAO, 2009)。若進一步分析不同肉類的消耗量,可以發現以禽肉需求量的增加最為明顯,此現象也連帶影響畜禽生產狀況,家禽類產量以平均每年3%的成長率逐年上升,但牛隻與豬隻的產量成長率卻不若以往。據FAO統計,禽肉於2012年產量約為104.6百萬噸,預估到2013年產量可達到106.4百萬噸,成長率為1.8%,而豬肉與牛肉的成長率卻只有1.5%與0.9%,顯示未來禽肉極有可能取代豬肉成為主要的肉類產品(FAO, 2013)。
為因應如此龐大的畜產需求,畜牧生產系統將逐漸轉向高度集約與產業規模化,在此環境下,生產資源的利用與成本被減到最低,而畜禽品種的改良成為提升生產效能的主力技術(FAO, 2007),因此許多國家與企業紛紛加強投入畜禽育種改良,期望透過遺傳育種技術,產出高生產效率與符合市場需求的畜禽品種。
除了動物生產育種系統的精進,良好的政策規劃也可以有效改善畜牧生產環境,進而提升飼養管理條件及動物福利;有鑑於此,以下將彙整我國與中、美兩國之畜牧科技政策,並概述國內外畜禽育種技術的發展現況,以提供國內畜牧產業未來發展之參考。
國內外牧業科技發展規劃
(一)中國
中國的豬肉與雞蛋總產量獨覇國際,其在雞肉、牛肉、牛奶等方面則位居全球前三位,據中國農業部統計,2010年蛋類與奶類生產量成長率分別為13.4%與30.8%,且FAO之統計亦顯示其蛋奶類有逐年增加趨勢(附圖)。中國農業部並對國內畜牧產業之發展公布「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內容涵蓋: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種畜禽業體系建置、飼料工業發展、畜產品品質檢驗及草原生態維護等目標,其執行策略包含:
1.建立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
透過畜禽養殖標準化工程,加速設立豬隻與奶牛的標準化養殖場,採用現代化養殖設施與生產設備;同時為了提高各產區的畜產競爭優勢,依照豬、肉牛、奶牛、肉雞、蛋雞、綿羊等畜禽動物進行不同區域的劃分,針對地區特性發展不同的標準化養殖系統,例如:豬隻養殖即以東北、中部、西南和沿海地區為重點地區。
附圖 中國歷年蛋類與奶類產量
2.建立完善畜禽育種體系
中國近年來特別注重動物的遺傳育種改良,陸續推動數個主要經濟動物的遺傳改良計畫,包含:2009~2020年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畫、2012~2020年全國蛋雞遺傳改良計畫,以及2011~2025年全國肉牛遺傳改良計畫等,其重點在於加強建設種畜禽場、精液配送站、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和遺傳評估中心,同時積極扶植其國內的動物育種產業,透過建立完整的畜禽育種生產與供應體制,逐步降低種畜禽的進口比例。
畜牧產業、分子育種、基因標記、動物福利、環保飼料、低碳養殖、飼料價格、生技應用、育種技術、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