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古典經濟學的缺陷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古典經濟學的缺陷

施建生  (2006/01/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期》

從經濟學方面看,凱恩斯之最主要的貢獻是在貨幣理論的闡揚。他在這一部門一共寫了三部著作:一為「貨幣政策論」,二為「貨幣論」,三為「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此後簡稱「一般理論」,這就是他在貨幣思想發展上的三部曲。我們對於其中前二部都已作簡略的介紹,現在亦可對最後一部的要旨略加敘述。

這書早1930年他出版「貨幣論」後就在他腦海中醞釀。到1934年終「一般理論」的初稿可謂已經完成。翌年乃從事修正,並與一般經濟學家通信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他最優秀的學生康恩,其次則為羅賓森夫人。當時凱恩斯亦與在著述「貨幣論」時一樣,曾遇到許多困難。其困難之所在,主要的,還不是由於一般批評者不能贊同他的意見,也不是他們曾提出許多論據加以反駁,而是在於他不能使他們瞭解自己的意見。他們的耳朵似乎是緊閉著。這確是一種尷尬的局面。第一次的校樣,他是寄給羅柏森,可是羅柏森坦白地表示不以為然。第二次校樣他就寄給霍屈(R. G. Hawtrey)與哈(R. F. Harrod)。霍屈利雖曾不斷與他以書信方式進行討論,最後仍使凱恩斯感到失望。在他看來,霍屈利雖為當代的一位大學者,可是對於他的理論似乎仍不能瞭解。至於哈羅亦曾給他不少批評,其重心則在希望凱氏能減少對於古典學派的攻擊。

簡單地說,他在「一般理論」中所要傳佈的一個重大的信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並沒有一種對經濟活動加以調節的機能,可以自動地將社會中所有的人員與物質資源導致充分就業的境界。凱恩斯認為當時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仍相信,不管經濟大蕭(Great Depression)是否已經發生,只要工人能接受較低的工資,工商業主能接受較低的物價,自由競爭的巿場是可以促進就業與生產之增加的。因此,在他們看來,聽任物價與工資在巿場機能運作下自由變動,仍是解救經濟危困的最好辦法。凱恩斯認為這種說法是謬誤的,因為巿場機能運作的結果並不能消除失業的存在。我們知道,經濟分析的功用是在利用少數一些原理原則,將許多實際發生的事象加以解釋。如果這些原理原則已不能對實際發生的事象加以解釋,就須將之揚棄而另行創設新的原理,提出新的原則。但是,有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在新的理論沒有形成以前,仍應堅持原來的理論,因為經濟學中不能一天沒有原理,儘管原來的原理不合時宜了,但還是比沒有原理要好。因此,凱恩斯認為他的任務就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摧毀舊的理論,另一方面是創設新的理論。
凱恩斯所要推翻的舊理論是基19世紀時法國學者賽(J. B. Say)所提出的「巿場定律」而產生的,這一定律可以他所說的一句名言來表示,這就是「供給創造它自己的需要(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根據這一定律,貨物生產過多固不可能,生產不足以致形成普遍的失業也同樣不可能。因為,很顯然的,貨物之所以製成(供給)不是供製造者自己消費,就是與他人製成的貨物相交換而供他人之使用(需要)。由於人的欲望無窮,為了使自己的欲望能夠得到滿足,必定會設法增加生產,一直生產到沒有人力與物力可以利用為止。所以充分就業是一定會達到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常常可以體察許多人並沒有將其從生產中所獲的所得完全消費掉,而有一部分會儲蓄下來。這樣就會減少對貨物與勞務的需要。這時供給就不能創造它全部的需要了。這又怎樣解釋呢?在這裡,凱恩斯就引用他老師馬夏爾的簡明的解答,這就是這部分的儲蓄不是供生產者自己從事投資,就是存入銀行,由它轉借給他人從事投資。最後這些儲蓄仍都會使用於生產要素的購置,所以「供給仍能創造需要」(General Theory, p.19)凱恩斯認為與他同輩的經濟學家雖然沒有馬夏爾說得那麼清晰,但他們還是相信「如果人們不是將他們的錢使用於某一方面,就會將他們的錢使用於另一方面。(General Theory, p.20)。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有些經濟學家面對「事實的經驗」,的確已不再一貫地表示這種意見,但他們也仍不能修改他們的見識,提出他們新的論據。

古典經濟學缺陷凱恩斯經濟學有效需求原理賽伊定律非自願性失業總合需求理論經濟大蕭條資本主義局限宏觀經濟學就業理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