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韓國近年經貿產業政策變化對我國之啟發
黃羽慈(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4/17) 《台經月刊第48卷第4期》
過去台韓同為亞洲四小龍,惟近年經濟發展路徑逐漸分歧,疫後經濟表現亦呈差異。因應疫後全球經濟變局,與產業結構轉型需求,韓國積極調整其經貿與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因此,本文從韓國近年經貿變化與課題出發,探討其經貿與產業政策調整變化,並分析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啟發,期望台灣能從中汲取借鑑之處,以強化產業發展與競爭優勢。
過去台韓因經濟快速起飛,分別締造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與「漢江奇蹟」,並列「亞洲四小龍」之一。由於台韓在國家及產業發展脈絡、經濟成長模式及重點產業高度相似,長期在產業發展上相互競逐。不過隨台韓推動產業政策方向的不同,兩國的經貿發展模式早已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除時常作為我國比較與探討的對象外,亦是我國借鏡產業政策研擬的重要國家。
然而,過去屢能戰勝全球經濟危機的韓國,疫後經濟復甦卻不如預期,產業多元的優勢似乎未能轉化為經濟韌性,抵禦全球經濟低迷的衝擊。韓國出口市場萎縮,加上關鍵產業面臨全球競爭加劇等因素,使韓國經濟承受更大壓力。本文將探討韓國近年經貿變化、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政策調整,從而獲得對我國之啟示。
韓國近年經貿產業發展變化
(一)疫後經濟成長率反彈程度不如預期
韓國曾歷經兩次重大經濟危機,分別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1997年韓國經濟正值高速成長,大型財閥集團積極擴張,政府亦推出有利企業借貸的政策。然而,財閥企業過度投資累積龐大債務,銀行不良資產增加,推升韓國金融體系風險。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韓國匯率劇烈貶值,大量外資撤離,經濟跌入谷底,最終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經歷了大規模經濟體制改革後,才得以渡過危機。
第二次則源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許多國家面臨匯率下跌的壓力,新興市場資金從而大規模撤離。韓國則首當其衝,不僅面對資金大量出逃外,韓元更出現大幅度的衰退,且跌幅程度居亞洲國家之冠。所幸韓國政府及時採取因應對策,且政策效力發揮得當,伴隨全球金融市場逐漸回穩之際,韓國加速推動經濟復甦,成為新興國家當中經濟恢復最快且出口強勁的國家之一。
韓國因產業及產品出口多元,較易受全球景氣影響並提前反映在出口表現,素有「金絲雀」之稱,不過也因其產業多元的特性,總能在全球經濟危機後快速復甦,如1999年韓國經濟成長率達11.5%,高於全球3.5%的經濟成長率,2010年韓國經濟成長率達7.0%,亦高於全球5.2%的經濟成長率。然而,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後,韓國經濟明顯出現下滑,惟此次卻未能擺脫經濟低谷。2021年經濟成長率為4.6%,不僅低於全球的6.6%,且2022~2024年間,經濟仍未能突破全球平均,亦未能達成疫情前的成長水準(圖1)。
韓國經濟政策、產業多元化、貿易逆差、新興產業、關鍵技術自主、區域化布局、中小企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外部競爭、全球市場拓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