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薩繆森對理論經濟學之建樹的簡釋
施建生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薩繆森(Paul A. Samuelson)對於經濟理論的貢獻之博大與精深如果不是經濟學史上所僅見的,至少是罕見的。他對經濟學之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這就使其中任何一部門的經濟學家都會將他視為導師。最近我在本刊上曾經發表了數篇關於他在這方面之論著的文章,但仍意猶未盡,特再選他對理論經濟學上的四項建樹以為補充。
一、顯示性偏好理論
薩繆森最早想要以對傳統邊際效用為基礎而提出的消費理論加以刷新。他認為像「效用」這一類概念太抽象,是無法觀察的,後來雖有無異曲線方法的運用,也仍無多大改進。以這類概念與方法為基礎是無法導出一些他所謂的「可以驗證的、有意義的」假說。於是他在1937年寫出了一篇稱為"A Note on the Pure Theory of Consumer's Behavior"的論文,提出了一種稱為「顯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的理論,以為補救。他認為我們並不需要知道消費者對於所得與面對之物價等等的變動,作如何反應的全部訊息,而只要看看他如何運用所得從事實際的購買就可確定偏好之所在。他後來於1948年還寫了一篇"Consumption Theory in Terms of Revealed Preference",對此再加說明。(注1)
他的論據非常簡單,假定現有一消費者面臨x與y兩組貨品的選擇,兩者價格相等,都可以同樣一筆所得購得。這時他選擇了x,而不選y,這就「顯示」其對x的「偏好」。將來遇到同樣情形,他還是會作同樣的決定。除非x不存在,否則他是不會選擇y的。這就是一貫(consistent)原則。他認為該原則非常重要,至於消費者是否在求滿足之最大則無關宏旨。根據這種觀察,他認為就可推斷出消費者的偏好模型,由而可導出需要理論。這在一般基礎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沒有提到,但它與我們經濟分析中的一個中心問題卻有密切的關聯,這就是經濟福利的涵義及測定依據,或測量尺度。
經濟學家與一般人士都時常使用一些經濟福利的測量尺度。例如:「個人所得」、「國民生產毛額」、「生活費用的數量」以及相似的概念都成為我們日常要作的各種決定的基礎。所有這些測度依據都是經濟學家與統計學家所謂的指數(index number)。所謂指數就先將一些複雜的資料化成一個簡單的數量,藉此指點出某一現象如何變化的意思。這是統計學的理論,不是經濟學的理論所產生的。
近年來用來測定物價變動率(通貨膨脹)的指數已成為擬訂經濟政策的重要工具,例如:生活費用指數(cost-of-living index)已成測定物價變動對於個人福利所產生之全面影響的依據。但是這種影響能正確地被測定嗎?薩繆森運用顯示性偏好理論的邏輯所獲的答案是否定的。所有指數之編制都含有編制者之偏見的成分,就是編制得很理想的指數也無法避免,這樣所表達的意義就必定是相當含糊的。物價指數既這樣意義含糊,這就使人要懷疑其他常用來測定福利指數的可靠性—特別是貨幣所得。假定物價的變動或者不同地方之不同的物價的變化為已知,我們又如何能將不同時候或不同國家的所得加以比較呢?薩繆森曾對該問題寫了幾篇文章,特別是"Evaluation of Real Income"與"Analytical Notes on International Real-Income Measures",有興趣的讀者可加以閱讀。(注2)不過,經濟福利的測量尺度(測定的依據)雖然有這些缺陷,這卻不是說要我們放棄它們,而是要我們在使用它們時須明白它們在理論上是有缺陷的。
薩繆森、顯示性偏好、比較利益、公共財、效率市場、福利經濟、要素價格均等、消費理論、財政學、隨機行走理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