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新藍海計畫:由加值邁向領導研發與創價領域——我國工業設計產業面臨課題與國際化模式
陳世憲 (2007/05/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5期》
從設計加值到設計創價
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在1980年對於工業設計作了以下的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藉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叫做工業設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工業設計師應當在上述工業產品全部側面或其中幾個方面進行工作,而且,當需要工業設計師對包裝、宣傳、展示、市場開發等問題的解決付出自己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以及視覺評價能力時,這也屬於工業設計的範疇。」
由上述定義可以了解到,工業設計是針對要大量化生產的產品來進行的設計活動。因此,不同於空間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是偏向於個人主觀認知的傳達,工業設計產品必須要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此外,一個完整的工業設計流程除了針對產品作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之外,還包括設計前段作業(如市場研究、產品企劃)與設計後段工作(如製造、包裝與行銷)。
以往我國以製造代工為主,從事的多為OEM與ODM的業務,通常多是在國外大廠下單時,已經決定好產品規格,頂多只是將外觀部分委託台灣的工業設計公司來進行,主要還是以組裝、生產等代工業務為主。加上一般消費大眾在消費習慣上仍以產品本身的規格、功能與價格作為選購的主要考量,外觀的設計則是屬於次要的因素。因此,工業設計所能做的僅僅是為產品加值,而且所能增加的附加價值有限。
然而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崛起,台灣在製造代工上不再具有優勢,許多企業轉型開始經營品牌,工業設計成為凸顯產品特色的利器。加上資訊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產品規格與價格的差異性不再是消費者的主要考量,經過外觀、結構、功能與操作等時尚化工業設計的產品將能創造更高的價值。一個好的設計將能夠刺激研發部門在產品材料、內部結構等方面進行配合研發,所以工業設計不再只有加值的功能,而可成為領導研發、創造價值的重要角色。
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面臨的課題
如同前述,我國的產業型態從OEM、ODM轉向OBM的情況下,對於工業設計需求的質與量上都有顯著的提升。相同的在供給面的部分,各種形式規模的設計公司也如雨後春筍的快速發展,以滿足市場上多樣化的需求。不過在2000年之後,我國的工業設計產業卻開始進入黑暗期,有業者表示,在2000年之前公司雖然不見得有賺很多錢,但也都沒有賠過錢。然而在2000年之後卻呈現賺兩年、賠兩年、一年打平的情況。顯見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的環境有所變化,造成工業設計公司經營上的壓力。
工業設計、設計創價、設計加值、國際化策略、製造業外移、設計價值、品牌經營、設計競爭力、國內設計困境、新藍海計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