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台星ASTEP簽署之後:策略與準備

 

台經月刊

 

【社論】台星ASTEP簽署之後:策略與準備

台經院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繼與紐西蘭之間的「台紐經濟合作協議」(ANZTEC)之後11月上旬我國又完成與新加坡之間「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的簽署。這是我國除了與中國之外,在亞太地區第二次與重要的經貿夥伴簽署類FTA的協議,意義非凡。在兩岸服貿協議於國內激起重重爭議之時ASTEP的簽署,無疑對渴望加入區域整合大潮的台灣,帶來新的期待與鼓舞。

回望近年來亞太區域整合的發展,由WTO杜哈回合的長期停滯,加上全球金融危機與歐債問題所帶來的歐、美經濟引擎「熄火」困境,亞太各國無不急於另闢蹊徑,為各自的經濟發展重新尋找動力。於是各色雙邊或複邊的自由貿易協(FTAs/RTAs)乃應運而生,蔚為大潮。當前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以及由東協擔任協調者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亞太經合(APEC)也將這些協定,納為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遠景的路徑,藉以吸納它們所引發的關注。由FTAs/RTAs將在成員與非成員之間形成差別待遇,加上各FTAs/RTAs之間的競合,涉及強權間的戰略考量,遂使得不得其門而入的台灣,陷入遭邊緣化的焦慮。

新加坡係東協國家中政經角色活躍的國家。地緣上位麻六甲海峽要衝,開放的經貿政策,使其成為眾多已開發國家密集投資的地點,並得以建構遍及整個東協與鄰近地區的貿易集散網絡。此外,新加坡同時兼TPPRCEP談判成員的角色,值此兩大複邊協定關係詭譎難測之際,新加坡倚其在東協中的活躍性,自然在美國與「東亞主義者」兩大陣營間,洞見觀瞻。據此我國可以推斷ASTEP的簽署對於未來台灣尋求加TPPRCEP談判,當有所助益。最後,與台紐經濟合作協議的簽署疊加ASTEP可望在本區域其他經濟夥伴間引發示範效應,提升各國與台灣簽署類似協議的意願。

然而,若說台灣自此將在加入區域整合大潮的道路上一路順暢,則顯然過於樂觀。實際上台灣的前路迢迢,內、外部情況都還有重大的課題,等待進一步的嚴肅思考並戮力克服。

就外部環境而言,台灣必須正視兩大課題(1)持續推進與中國間的經貿關係(2)發展對重點國家的實質經貿關係。

台灣拓展對外關係,中國向來是關鍵因素,參與區域整合一事自不例外。TPP而言,馬總統2012年發下「八年內加TPP」的豪語,並積極透TIFA等機制,爭取美國支持。然美國雖對TPP談判擁有較其他各方強大的影響力,但是新成員的加入仍須以既有成員的一致認可為條件。而TPP成員國當中,不乏與中國關係密切者,一旦中國立意動員其盟友阻撓台灣加TPP,則我國的「入門票」恐不易到手。至RCEP,中國已有學者提及:在兩岸經貿關係持續拓展之下,可循擴大「東FTA」的模式,使台灣融入東協的經濟整合進程,繼而將台灣納RCEP談判。台灣也有論者建議:藉由當前持續進展的中、日、韓三FTA談判,台灣或可尋得加RCEP的捷徑。當然,這必須以中、日間的政治緊張,不危及雙方處理雙邊關係之「政經分離」原則為前提。不論何種路徑,中國的態度依然是關鍵變數。台灣如何持續改善兩岸間的經貿關係,特別是推ECFA的後續談判與落實,係無法迴避的課題。

另外,台灣需要思考如何加深與這些複邊協定談判成員間的實質經貿關係。雖然當前面臨出口萎縮,以台灣的幅員而2012年位列全球17大出口貿易國,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關係,不可謂不深廣。然而當前由於美、歐經濟前景不明,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上升,意味著生產力重心的位移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洗牌。不論先進國家或新興市場,產業鏈與分工關係都正隨著資本跨國移動而進入關鍵性的調整期。我國面對此一情勢,自應考慮拓展產業的全球布局,將台灣的資本與技術優勢,滲透到此一全球性的產業洗牌過程中,同時著力於國內產業升級,藉此尋找自身在全球經濟中的新位置。將此一考量置於融入區域整合潮流的脈絡中,則需要形塑更積極的對外投資戰略,藉此加深我國與個TPPRCEP談判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以爭取渠等對台灣未來加入談判的支持。以我國對東協的投資為例,不僅集中少數國家,且投資總量與鄰近的韓國等相去甚遠,顯示仍有相當的努力空間。

至於內部環境,尚須在研究調查、溝通交流、政策工具與財政準備等方面加強改善。從兩岸服貿協議的爭議當中,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台灣在談判前的研究調查與內部溝通,嚴重投資不足。服貿協議談判廣泛涉及籌碼交換,故需「知己知彼」,對自身與對手的產業優劣勢、市場現況與趨勢,都必須於談判前有深刻的掌握,方能搶得先機,這就需要在研究調查上進行足夠的投資。其次,談判前充分的內部溝通,不僅可以作為調查研究的有利補充,同時也是凝聚共識、一致對外所不可或缺。我國在兩岸服貿談判前研究不足、溝通無效,致事後無法獲得國會與民眾的支持,實其來有自。

最後,為了積極掌握融入區域整合大潮所帶來的利益,並對受衝擊的產業部門或個人提供補償或協助,國家需善用產業升級政策與重分配工具,以擴大戰果或減緩衝擊。至少在短期間,這意味著財政負擔的增加。再以兩岸服貿談判為例,政府宣稱2019年為止,編列了新台982億元經費,將用於受衝擊產業的輔導、調整與救濟。然迄今相關實施辦法闕如,致國人對其未來執行成果,無法評估,遑論建立信心。而隨著台灣洽FTA的行動趨於積極,相關政策需求與財政負擔勢必加重。我2014年中央財政預算已有捉襟見肘的窘境,未來如何在財政永續與參與區域整合之間,善謀平衡,則是考驗國家能力的大課題。

台灣係小型開放經濟,參與區域整合攸關生存發展,無可迴避。為了正面迎向區域整合,我國需要針對上述內、外課題,進行嚴肅的思考,裨及時採取正確的行動。各界宜捐棄成見,客觀面對相關課題,群策群力,共謀台灣面向國際之長策。

ASTEP區域整合FTATPPRCEP對外投資經貿戰略產業升級財政永續政策工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