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文創產業「整合端」的關鍵成功因素—以愛情公寓及三立戲劇為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文創產業「整合端」的關鍵成功因素—以愛情公寓及三立戲劇為例

林婉菁  (2014/04/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4期》

   文化源自於生活,創意則植基於自由開放的環境,當兩者與經濟相連結,即成為先進工業國家近年轉而尋求的新發展動能「文化創意產業」。產業的興起、發展必然有其驅動力,除了所得提升與中產階級逐漸擴大,使得更多消費者有能力轉向不同需求層級的產品及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動因還有多種面向,綜合Stoneman(2009)UNCTAD(2010)等觀察,包含新興技術的整合運用、多種提升文化創意內容的需求陸續浮現、全球化帶動觀光旅遊風潮,皆促成了文化、創意結合商業化行為後的龐大經濟價值。

   原始的文化內容、創作元素在資通訊技術的普及趨勢下,不僅促進了創造獲利之可能,同時也大幅提升流通幅度,更重要的是,如何藉由資通訊技術及實體互動,尋求擴大行銷與創造最大獲利之間的最佳平衡。本文以庶民生活中最普遍的音樂、電視及電影等大眾流行文化為標的,從國內成功個案出發,進一步歸納探討其關鍵成功因素。

 

三立電視台:從原創到發行的一條龍模式

   40部原創偶像劇、15部本土劇,「三立」是全台灣自製戲劇節目最多的電視台,旗下八個頻道涵蓋戲劇、綜藝、新聞、財經與音樂,海外授權國家超過21個,三立電視台的發展見證了台灣電視市場從錄影帶(VHS)、有線電視,直至當前數位匯流下的新媒體時代。

   三立電視台的前身為三立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19835月,正值錄影帶市場蓬勃興盛的年代,同時也是「所有人都被電視吸引,但都離電視台很遙遠的年代」(鄭淳予,2012)。三立從錄影帶出租業務做起,而後拍攝發行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開始走向自製節目之路。紅遍台灣大小巷弄的「豬哥亮歌廳秀」在五年內一共出品了700多集,不僅讓豬哥亮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還捧紅了余天、陳美鳳等數十名藝人,接下來的「三立五虎將 金牌點唱秀」更帶動台灣點唱秀節目風潮。隨著時代流轉、市場轉型,節目從錄影帶做到有線電視,三立在1992年正式跨足經營頻道,時至今日已發展出從創作到發行的一條龍模式,包含劇本、明星、衍生商品及跨國平台整合,三立電視台儼然自成微型產業鏈。
(一)原創精神:說故事的人

   戲劇起始的源頭是劇本,前三立執行副總經理、現任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曾提到,「內容」是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環節,而內容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懂得「說故事」。2002年三立成立「創作中心」,培養、訓練新的編劇人才,而後為了因應新媒體匯流趨勢,在2009年率先成立全國第一個「文創數位內容學院」計畫,以「數位敘事工廠」來為文創產業進行環境整備、人才培育及內容研發,募集編劇、表演、影像、新媒體等人才。在網路、手機、行動多媒體、MOD等多元平台下,創作的思維需隨著不同平台而改變,三立希望透過系統性培養具備數位化觀點的「說故事人才」,讓台灣的影視創作把「內容」這塊餅做大,不再只是單打獨鬥,而能有計畫的複製、擴張,逐漸擁有可對外輸出的影劇產業競爭力。除此之外,三立也與YouTube合作,成立網路徵選影視創作人才的平台:「我在159,讓世界看見你」,透過平台找到了許多創意人才,後來成為「敗犬女王」、「無敵珊寶妹」等電視劇的幕後英雄。
(二)明星加持的雙贏策略

   戲劇與明星是不可分割的互生關係,三立除了投資喬傑立、最佳娛樂等經紀公司,2011年進一步成立「三立藝能」經紀部門,替旗下藝人量身打造戲劇,利用魚幫水、水幫魚的策略,不僅捧紅藝人,也讓偶像劇話題十足。藝人靠節目維持生計,三立賺取收視率及廣告費,而演藝經紀公司則獲得合約金,自有經紀部門使得三立在產業鏈的布局愈發完整、效益愈增。
(三)產銷合一的行銷制度

   原創劇本是三立的金雞母,跳脫出偶像劇總是離現實生活遙遠的框架,敗犬女王沒有王子和公主的夢幻童話情節,反而刻畫了都會上班族的孤單與寂寞,這部戲的定位有50%來自三立行銷人員的意見參與。源於創意發想之初的「產銷合一」,在劇組有輪廓之後,行銷人員會針對目標族群進行分析,找出劇中最有力的行銷元素進行重點強化,而行銷人員一有想法就會和劇組討論,相較於看到成品後,行銷人員才進場,三立戲劇的彈性和靈活度不言而喻。

文化創意影視產業跨平台行銷粉絲經濟數位內容創新商業模式授權經營品牌價值數位匯流產業鏈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