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永續發展思維下之能源安全新課題
張為詩、呂嘉容 (2007/08/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8期》
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開始受到世界各國重視,被視為確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隔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成立,正式提出以穩定原油供應和價格為核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至於近期能源安全議題則是出現於2000年APEC汶萊領袖會議,主要考量石油價格的變動對能源供應,以及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動盪與衝擊,其涵蓋層面為藉由能源技術的發展、交換、應用與展開,來促進有效率的能源組合,以避免國際原油市場變動對經濟所造成的風險。
然而隨著環境的變遷,能源安全的內涵也隨著不同階段的國際情勢發展而有所轉變。由於生態政治的崛起,能源安全概念則從傳統的供應安全擴展到了環境保護、氣候變遷等方面。因此21世紀開始,能源發展議題不再只是能源價格波動及供應短缺之問題,而是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及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等三大挑戰。在能源安全上,面臨如石化資源逐漸減少的限制,及走向尋求不同能源的最佳組合使用;在環境保護方面,全球暖化的問題亟待解決與改善;欲維持經濟成長,必須持續地進行與能源相關的經濟及區域活動,同時又要能創造新興產業的發展。
接下來,本文將就時間軸下國際能源安全焦點之轉變作進一步歸納分析,並藉由美、日兩國之經驗,作為我國未來能源安全課題之借鏡。
能源安全議題焦點的轉變
(一)石油危機之體悟—石油儲備建立
1973年,第一次爆發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在1月為每桶2.5美元左右,同年12月上漲至每桶5美元;1974年1月,每桶石油價格已經漲過11美元。此後,石油進口國開始意識到初級能源供應來源的不確定性,因而將能源供應安全視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項目之一。並在美國的推動下,OECD成員國於1974年11月15日成立國際能源總署(IEA)。
六○年代的日本靠著價格便宜且供應充足的石油加速濟發展,石油儼然取代煤炭成為初級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了過度依賴石油的日本經濟,隔兩年日本政府立法通過了《石油儲備法》,正式建立並同步實施石油儲備制度。美國亦依靠消費廉價的石油建立起強大的汽車、鋼鐵、石油和石化工業,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第一次石油危機讓美國的石油供應受到嚴重影響,對國家經濟造成巨大打擊。1975年底,福特總統正式簽署了《能源政策和節約》法案,目的是透過價格手段激勵國內石油生產、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及改善汽車燃料油效率等。
我國1973年核定「台灣地區能源政策」,基於當時政府亟欲發展工業,因此主要原則是在保持能源穩定與廉價供應,以降低工業生產成本。
(二)降低對石油依賴—能源多元化
1979年伊朗發生政變,再一次造成油價飆漲,石油價格由每桶13美元漲至每桶34美元。石油進口國體認到,能源安全目標應是要逐漸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惟有能源多元化才能真正確保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環境永續、3E均衡、能源多元化、再生能源、石油危機、能源效率、節約能源、國際合作、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