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邊際效用非遞減不可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邊際效用遞減是最常被一般人運用的經濟學術語之一,很多人對某件事不再有興趣時常會說邊際效用遞減了。人們對這術語熟悉到可能以為它是經濟學得到的一個推論,而不知它只是經濟學為了方便所做的假設。然而邊際效用,也就是一段時間內得到的某種東西再多得到一件時所多得到的滿足,真的都是遞減的嗎?若有時候我覺得我對某種東西的邊際效用並不遞減而是多多益善,那到底是我有問題或經濟學有問題?
羅斯福總統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故事。當他連任第四任總統時,有位記者要訪問他當到第四任的感覺,記者到了之後羅斯福總統並未立刻和他談,而是請他吃三明治,吃完又再送上一客,記者不好意思拒絕只好再吃,但吃完三客再送上第四客時,記者只好說實在不能也不想再吃了,羅斯福總統就說,你現在已經知道當到第四任的感覺了。羅斯福總統的意思大概是說當總統的邊際效用也會遞減。不過世界上有很多人當了總統或國家元首後更想再當,不只是想修憲一再連任,有的人甚至想改當皇帝萬世一系。這些人當總統的邊際效用似乎就是遞增的。
吳忠吉教授是個體經濟學專家,他生前喜歡喝酒。有人問他喝酒的感覺,他說每次喝到某個程度之後,感覺酒就像變甜了,而會一直想再喝。那應該就是邊際效用遞增了。可惜吳教授來不及用個體經濟學對這情況做進一步的分析,本文也可說是因對這位老朋友的懷念而寫。
如果我們假設效用可以衡量,也就是教科書上所謂計數效用(Cardinal Utility),那就像吳忠吉教授對自己的觀察那樣,有些東西在某些情況邊際效用確實可能是遞增的。而且即使假設邊際效用遞增的情況存在,人的經濟行為一樣可以分析,經濟學也不會被弄得天翻地覆。邊際效用遞減的假設比較像是經濟學為了簡化分析,或者只想掌握較常見之情況所做的假設,而不是非要不可的假設。
假設某人有A、B兩種東西可買,圖1可用來分析他最適合的購買金額。圖中橫軸OY代表他一共可用的錢,由O往右的距離是用在A的錢,由Y往左的距離代表用在B的錢,AC的高度由左往右代表為A每多花一元所多得的邊際效用,BD由右往左代表為B多花一元所多得的邊際效用。圖1中兩產品的邊際效用都是遞減的,兩條線交於E點,若為A和B分別花OF及YF,由A和B分別得到的效用是AOFE及BYFE的面積,而總效用為AOYBE的面積。這消費組合是他可得到的最高效用,若消費點偏離F,總效用都會減少。而在F點對A、B兩產品所花的最後一元之邊際都等於EF,因而是相等的,即所謂邊際效用均等法則,這是邊際效用遞減假設下的標準分析。
圖1 A、B邊際效用皆遞減
若改假設B產品有一段邊際效用遞增的區間,其邊際效用曲線變成如圖2的BGEHD曲線,則在邊際效用遞增情況下的E點雖然也符合邊際效用均等法則,但卻不是總效用最高的消費點。由F點減少A之消費,A產品沿AC線左移少得到的邊際效用小於B產品沿BD線左移多得到的邊際效用,所以總效用將會增加。同樣由E點往右移總效用也會增加。因此消費者不會選擇E點。這種左右移使效用增加的情況要分別到H和G才會停止。在H和G兩產品一樣都符合邊際效用均等法則,再左右移一點也都不能使總效用增加,所以兩點都可能是總效用最大的消費組合。消費者須直接比較兩點的總效用,才知道選哪一點較好。因為這種選擇非經濟學常用的數學方法所能求解,也因為包括E點在內邊際效用遞增的那一段消費都不會被選擇,所以經濟學家也許就樂得假設邊際效用都是遞減,而不去管遞增的情況。
邊際效用、遞增效用、邊際替代率、消費選擇、經濟模型、個體經濟學、效用函數、行為經濟、理性假設、經濟學簡化假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