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就業問題的現狀成因與對策
孫林(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06/09/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9期》
中國就業問題的現狀
中國當前正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就業不足、失業率持續升高的問題,實際失業率甚至已高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準。
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04年中國下崗失業人數為1,400萬人左右,城鎮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如果再加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1,000萬人,2004年實際需要就業人口總數約為3,400多萬人。而2004年中國城鎮實際新增就業崗位只有約900萬個。這就意味著有近2,500萬人口處於自願或非自願的失業狀態,並且這一統計資料尚未包括農村剩餘勞動力與城鎮隱性失業人口。到2005年年末,中國就業人員為75,82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2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8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布的資料,2006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高峰,城鎮新增勞動力約900萬人。另有上年結轉下來的下崗人員約4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總計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總量達2,200萬人。從勞動力需求情況看,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計畫成長8%,實際成長預計為9%,大約可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共可實現就業1,000萬至1,100萬人。就業崗位的供求缺口仍在1,100萬至1,200萬個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計畫控制在4.6%左右,實際上可能略高於2005年達到4.4%左右。就業形勢仍然嚴峻。
然而,實際的失業率並不止於此。有學者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資料計算,2000年末中國失業人口已達1.83億人,包括正式登記的城鎮失業人口、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期勞動力供給總量是6.586億人,真實失業率為27.78%。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中國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將面臨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這種矛盾不僅表現為勞動力總供求大於總需求的總量矛盾,同時也表現為勞動力素質與就業需求不相適應、新生勞動力就業問題與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同時出現、城市失業問題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雙重壓力同時並存的結構性矛盾。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使中國的失業和就業問題比任何一個國家都繁重和緊迫。
(一)就業崗位嚴重不足,勞動力資源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在600萬左右,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壓力800萬左右,下崗需要再就業的600萬左右,再加上往年累積的失業人口,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在2,500萬左右。然而按目前的就業彈性,即使GDP年均成長7%~8%,每年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也只有1,000萬個左右。經濟發展可提供的就業崗位與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數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二)勞動力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中國目前還存在就業供求錯位、勞動者技術素質與需求存在不相適應的矛盾。在一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了單純勞力工富餘而技能勞動者短缺現象,一些高新技術企業招不到合格的技工。而許多下崗失業人員由於受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制約,再就業愈來愈困難,失業人員的失業週期也愈來愈長,逐漸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難保、再就業十分困難的弱勢群體。
(三)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大規模轉移
中國現有農村人口8.5億,農村勞動力約5億人,其中約7,000萬人已在城市有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1.2億人在鄉鎮企業就業,還有3,000萬至4,000萬人游離在農村與城市、農業勞動與非農業勞動之間,真正完全從事農業勞動的還有2.7億人。中國農村人多地少,存在著普遍而嚴重的勞動力不充分就業,即使農業生產率維持在現有水準,農業產業活動充其量可滿足1.2億農村勞動力比較充分的就業,未來10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將有至少1.5億人農村勞動力需轉向城市就業。
(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從1999年起,由於連續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大學畢業生數量正在呈現迅速成長的趨勢。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為212萬人,2004年為280萬人,2005年為338萬人,2006年則達到413萬人。如果按近幾年70%左右的畢業生就業率計算,2006年將會有120多萬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
此外,今後幾年正值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成長的高峰期,20世紀八○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正在不斷進入勞動年齡。大量的新增勞動力,將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中國就業問題的成因分析
中國的就業問題,總體來看仍然是人口總量過剩的問題。目前中國在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併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新成長勞動力、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相互交織。
(一)人口總量因素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13億人口,而且至少在未來10年,人口還是呈增加的趨勢。因此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就業壓力巨大。這是造成目前失業問題嚴重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制度性因素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試圖以低工資的勞動制度和較低的勞動生產率為代價,實現普遍就業的目標,消除失業現象。其結果是建立了一個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市場和以“大鍋飯”、“鐵飯碗”為特徵的勞動就業體系。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引起企業組織制度變革,計劃經濟下的就業體制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現實,以企業減員增效和提高競爭力為目的改革勢所必然,並導致大批職工下崗失業。
(三)經濟成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下降
中國就業問題的顯著特徵是高經濟成長與高失業成長併存。在單純促進成長的宏觀政策取向下,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快速成長並沒有帶來就業的相應成長。按照世界銀行採用的就業成長彈性係數方法計算,1980年至1989年中國就業人口年均成長3.04%,實際GDP年均成長9.75%,就業彈性為0.31%。但在1990年以後,就業彈性急劇下降,1991年至2003年雖然實際GDP年均成長率仍達9.72%,但就業人口年均成長率卻只有1.08%,就業彈性下降到0.11。就業彈性下降意味著經濟成長對就業增加的貢獻在下降,這使中國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四)產業結構調整引致結構性失業
科技發展創造了新的產業,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但是在新的就業崗位產生的同時,傳統產業不斷用新技術進行改造,使原有產業的勞動者被不斷擠出。當被擠出的勞動者在知識結構和專有技能上不能滿足新興產業的需求時,則造成勞動力供求總量均衡下的結構性失業。
(五)隱性失業顯性化
隱性失業是中國的一個獨特現象。中國目前隱性失業主要包括兩部分人口,一是城市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人口至少有3,000萬人,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約有1.5億人。這些隱性失業人口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被平均分配的勞動制度掩蓋起來,成為隱蔽性剩餘勞動力。改革開放以後,隱性失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而被逐漸顯性化。
(六)教育的滯後制約全民素質的提高,進而制約就業形勢的根本好轉
長期以來,由於中國對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再培訓教育的忽視,下崗職工普遍存在著低學歷、低文化、低技能的“三低”現象,難以使他們適應新的就業形勢。而當前在中國基礎教育投資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約2%~3%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著龐大的文盲或半文盲群體。由於文化素質低帶來的思想觀念如就業觀、轉業觀、擇業觀等,也與新的就業需求差距拉大。
中國就業問題、高失業率、勞動力資源、就業結構性矛盾、農村剩餘勞動力、大學畢業生失業、產業結構調整、隱性失業、經濟成長、政策建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