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衝擊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衝擊

盛九元(作者為浦東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9/04/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4期》

高科技產業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高風險行業,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支援高科技產業的成長,並承受由此導致的相應風險。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科研投入增速明顯高於發達國家:自2000年以來,發達國家的科研投入增速一般為2~3%,與GDP 增長基本同步,而中國的科研投入年均增速達16.5%,研發支出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1.07%提高到2007年的1.49%(3,664億元人民幣)(注1),從而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現階段,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世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中國的傳統產業和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形成較大的衝擊和影響,因此,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積極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基本戰略。為推動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央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與規定,並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著重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這些政策直接促進和保障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在中央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國高科技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速。從行業分布看,中國高科技產業的行業分別呈現多元化趨勢,除軟體、通訊、半導體、互聯網、生物等傳統的高科技行業外,還出現線材、檢測服務、新能源、醫療設備等新的產業發展形態,其中軟體行業的增幅最快,而通訊、網路、半導體等則出現成長的瓶頸,增速趨緩。從地區分布看,高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都市區,2007年三地的高科技企業數占中國高科技企業總數的80%(注2)。從區域分別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高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區域,企業總數占中國的32%,高於京津地區和珠江三角洲,此一現象顯示出長江三角洲地區已基本形成高科技產業的區域集聚效應(注3)。從產業的內部結構看,在中央政府以資訊化推動工業化的總體政策引導下,中國的資訊化(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建設得到了有力的市場需求與投資支撐,而3G牌照的發放將促進電子資訊產業的轉型與新的增長點的形成,從而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從經濟效益看,由於近年來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攀高、勞動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引進技術外溢效益的遞減,使得高科技產業的整體利潤增速有所減緩,再加上受國際經濟景氣影響明顯,增速有所回落。

但作為中國重點推進的產業,中央政府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的投入與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這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來源。從長期發展趨勢看,中央政府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相當長時期內的發展重點。與此相對應,中國還相繼全面啟動大飛機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資訊、生物、節能減排等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支援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全面推進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建設;並通過大力發展資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海洋等高科技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注4),以全面實現工業化。

 

金融風暴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影響

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所受到的衝擊程度相對較小,但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對中國經濟及高科技產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所受到的衝擊程度有所差異。從時間上看,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是逐月顯現的,根據海關統計,2008年11月,中國的進出口首次出現-2.2%的增長,12月更下降至-11.1%,這種下降趨勢在2009年1~2月表現更加明顯;儘管2008年出口仍呈現17.8%的增速,但扣除通貨膨脹及人民幣升值因素,實質增長不到10%。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40%源自出口拉動,且外貿依存度高達60%,因此,因出口大幅度衰退而導致經濟增至全面放緩的態勢已非常明顯。從出口行業的總體情況看,一般貿易出口增至情況好於加工貿易,高科技企業狀況好於勞動密集型企業。2008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及「兩高一資」(高汙染、高耗能、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低於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尤其是紡織、玩具、鋼鐵、傢俱、衛浴設備、五金等企業出口增速下降較快,而電器及電子2008年出口達3,420億美元,增幅17.3%,高科技產品出口4,156億美元,增幅13.1%。從區域分布情況看,長江三角洲要好於珠江三角洲,其中江蘇2008年的外貿總額分布為3,922.7億美元,增長12.2%,上海為3,221億美元,增長13.9%,而扣除通貨膨脹與人民幣升值因素後,廣東的外貿實際為負增長(注5),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產業的區域分布情況密切相關。

中國高科技產業金融危機科研投入3G牌照技術創新貿易摩擦人才引進產業升級新能源經濟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