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硬實力結合軟實力——利基品牌化被動為主動的進擊之路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硬實力結合軟實力——利基品牌化被動為主動的進擊之路

官佳霖  (2022/06/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6期》

製造業去全球化,「長鏈」變「短鏈」

2013年德國政府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提出工業4.0,希望促進德國製造業數位化與智慧化,以期達到製造業再升級,此舉也帶動了全球智慧製造的潮流。隨著智慧化逐漸成熟,勞力的需求開始下降,伴隨著中國、東南亞等國的工資上漲,廉價的勞動力不再是企業的重要考量,全球分工紅利下降,使得過往全球化生產模式往在地化、區域化發展。

2018年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展開,在中國與美國雙方角力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就此展開。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祭出胡蘿蔔與鞭子雙管齊下的政策,激勵製造業回流投資,將已經外移的製造業再度移回美國,各國紛紛以進口替代、拉高關稅、操縱匯率等手段來保護國內產業經濟,同時,為避免受到過多貿易阻礙而減少中間貿易,各國開始建構起國內自有完整供應鏈。在貿易保護主義與工業4.0雙面夾擊下,迫使許多國際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達到短交期、高效率,又可以滿足客戶需求等目標的生產模式。經過疫情缺櫃、缺料、缺工,三缺現象發酵下,短鏈局面已成為無法避免的課題。


為求門當戶對,利基品牌必須軟硬兼施

利基品牌處於品牌生命週期的成長期,品牌強度雖高但品牌知名度低,相當於德國的隱形冠軍、我國的中堅企業。台灣中堅企業大多為製造業,在面對與切身相關的供應鏈危機,品牌是企業突圍的關鍵致勝點。企業可以透過品牌布局,優化自身國際品牌形象,拉高品牌層次,與國際大廠匹敵。此外,許多企業受疫情阻礙而導致海外拓展困難重重,也可以透過加速線上線下虛實整合,提供客戶更完美的體驗,清晰地傳達企業的優勢與價值,於國際舞台大放異彩。

發展品牌並非只是消費性品牌專屬,製造業同樣也需要品牌的經營。B2B企業經營品牌可以提升客戶信賴度與忠誠,強化內部員工向心力。擁有明確的品牌定位、清晰的品牌戰略、鮮明的品牌識別與品牌形象,再加上硬實力優異的技術,可以讓企業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利基品牌若要與國際大廠門當戶對,必須先具備國際級內涵,將現有的資產優化並進一步提升,為前進國際領導品牌奠定基礎。本文將提出利基品牌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面臨的兩大議題,探討如何透過品牌優化與虛實整合行銷,克服在品牌路上的阻礙,持續前行。
 

議題一:掌握供應鏈重組契機,加速品牌升級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發表「2021台灣CEO前瞻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台灣企業的五大風險中,供應鏈風險位居第一達28%,與2020年調查結果相比,供應鏈風險從排名第三攀升至第一名(附表),足見供應鏈問題對台灣企業所造成的隱憂。當斷鏈困境遍及全球,企業不再單以成本來判斷全球化的布局,而開始將所有風險,包含供貨、生產以及貨運風險都完整考量進去。此時此刻,積極建立自身供應鏈韌性已是企業當務之急,另一方面,也要同步從品牌面著手,致力於全面性品牌升級,努力爭取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一員。

利基品牌供應鏈重組短鏈策略品牌升級虛實整合行銷工業4.0數位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