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兩岸經貿關係的拓展與正常化
洪財隆 (2008/04/10) 《台經月刊第31卷第4期》
面對中國的崛起、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的力道和速度逐日強化,台灣的確需要重新塑造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說世界觀(Weltanschauung),否則無以因應變局,遑論把握各種機會。而如何在必須面對北京拒絕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甚至一般政策協商主體的情況下,確保台灣主體性並妥善處理兩岸經貿關係,更是台灣不容迴避的嚴酷考驗。
中國經濟崛起的三大特色
附表主要在突顯中國已成為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的事實。背後共通原因可歸因於中國經濟崛起的三大特色,包括經濟規模龐大(Size)、成長快速(Growth/performance),以及對外經貿開放 (Openness)等。至於日益熱絡的兩岸經貿關係尤其是台商大量赴中國投資現象,主要則根源於彼此差異(生產要素比例與技術水準等)與地理鄰近(含文化與心理距離)兩大原因。
附表 2006年中國已成為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
本文旨在探討兩岸經貿關係的本質與受到哪些外生變數或外力制約,最後並據以推論,何以台灣必須致力於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才能真正或至少有助於擺脫中國陰影。
兩岸經貿關係的本質
(一)高度政治化
兩岸的確不存在「純粹的經濟關係」,雙方甚至都極力將經貿予以「政治化」(politicization), 包括中國的「以經促統」與台灣獨對中國進行的「差別待遇」(discrimination)皆屬之(但絕不是所謂的鎖國)。
兩岸經貿關係概念上(實際上則不可能)可以拆成兩大領域,包括相對較為純粹的市場面經貿往來,以及往往涉及主權、司法管轄、雙邊協商或談判的制度面部分。兩者除了彼此高度相關之外,其實也都各自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有些屬於長期的結構面因素,有些則可能只是中期趨勢或短期事件。比如地理遠近、文化相似度、資本與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比例(勞力或資本密集),其實已決定了大部分的雙邊經貿往來程度與內容。而上述這些因素的變化速度都很慢,比如地理位置幾乎是恆常不變,而文化相似度也是眾多因素的互動下成果,勞力或資本密集與否則主要跟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的程度有關,一般歸類成「準外生變數」,政策某種程度尚有其著力之處。
(二)不對稱依賴問題
雖然台灣的經濟發展程度(基本上可以人均國民所得為代表)遠遠高過中國,但就兩岸經貿關係而言,台灣卻有很深的經濟「不對稱依賴」(asymmetric dependence)中國的憂慮(注1),以2006年為例,中國市場吸收台灣四成(39.8%)的產品,以及估計約近來單年八到九成之間的對外投資(FDI),累積總額則約有1,000~1,500億美元之譜。可以說,此一憂慮並非全然無稽,尤其是考慮到中國並非民主國家,且聲稱擁有對台主權等情況下,台灣對中國經貿單向的「不對稱依賴」(注2)更可能導致政治不利,包括無法取得對等談判地位等。諸多主張比如「兩岸共同市場」倡議現階段廣被批評,最主要原因即在於未能深刻理解並照顧到此一深層憂慮。然而困難點在於,國家安全論述很容易就跟保護主義相結合,而且有些政策似乎已成為政府政策“指標”(signaling),比如40%投資上限,也似乎只有靜待政策環境的改變(適應或逐漸調整;對誘因與資訊如何反應)與政治過程的合理解決,較難透過政策理性或純粹邏輯思考來作說服。
兩岸經貿、經貿正常化、東亞生產網絡、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投資自由化、經濟依賴、自由貿易、產業競爭力、經濟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