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景氣特別報導】疫後新世界 病毒與經濟共存的年代——2022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側記

 

台經月刊

 

【景氣特別報導】疫後新世界 病毒與經濟共存的年代——2022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側記

整理/許芬鈴  (2022/01/07)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期》

img1 

圖說:孫明德主任(左)、張建一院長(中)、劉佩真總監(右);攝影/柳雅智。

 

先看森林再看樹

展望來年的景氣,重點依舊聚焦COVID-19疫情上面14世紀歐洲黑死病病歿約占人口總數30~60%,逝去的生命讓冰島這一兩年才回到鼠疫前的人口數EIU表示:「只要發生重大事件讓人類無法掌握,經濟都會變得非常悲觀」,鑒COVID-192019年年底爆發迄今,各國不斷端出政策挹注,讓疫情受到控制,經濟得以喘息,且伴隨著主要國家疫苗接種進度加快,民眾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明顯,不過在復甦過程中遭遇到半導體、航運物流、能源供不應求等問題。

(一)美國基建與貿易戰的折衝

美國身為全球的第一棵大樹,自拜登上任以來與跨黨派小組達成八1.2兆美元的基建案,起因於美國基建大多20~40年代陸續峻工,歷60~70年的使用已跟不上時代。台灣、中國、日本都有高鐵,但美國卻沒有高鐵,近距離開車、遠程搭飛機,因此包括運輸類的道路、橋梁、客運與鐵路、港口和水道;其他基建類的電力、寬頻、環境補救等均列入該案。

再者,美國撤軍阿富汗讓多年培訓、金援的安全部隊付之一炬,拜登支持率應聲下跌,誠信也備受質疑。其實阿富汗人GDP500美元,相比印度還2,000多美元,這樣的人均在國際地位上不值得一提。911之後美國出兵阿富汗的20年,已將財政拖下水,撤軍讓塔利班勢如破竹,透過鏡頭傳遍世界的卻是骨肉分離、攀機墜落身亡的慘況;不過,撤軍在戰略上是正確的,它能撙節軍費開支與美軍傷亡,資源可用來對付中國這種傳統對手。

而持續數年對中國的貿易戰爭要採升級?還是撤退?川普啟動貿易戰之目的在於移轉全球供應鏈,迫使中國放棄產業補助,以及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等。兩國交鋒數年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說:「美中貿易的政策可採『再掛鉤(re-coupling)和『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這些年的爭端,雖然對部分中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造成中國出口的衝擊,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場貿易戰也為美國消費群體帶來負面表列。

經濟復甦COVID-19產業趨勢半導體5G碳中和綠色金融供應鏈全球經濟數位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