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美國的APEC戰略:「變調」還是「不變調」?——對APEC峰會的展望
周忠菲(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2010年11月6日,APEC領袖會議在日本舉行。近來,美國緊鑼密鼓地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及宣布將於2011年11月的夏威夷APEC峰會上宣布TPP談判結束等一系列舉措,不由得使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是否意味美國與東亞整合進程的關係將出現大的變化?美國的APEC戰略「變調」還是「不變調」?TPP的推行對APEC的前景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2008年底爆發的金融危機,拉開了世界經濟格局和地區大國關係重組的序幕。美國的外交政策從布希的強權模式,向新的思維模式-注重全球合作與國際協調的「巧實力」模式演變。推動TPP以提高美國在亞洲和APEC的影響等舉措,實際上展現了歐巴馬「新思維」的特點。未來,美國在TPP和APEC之間的戰略選擇仍有餘地,但仍然受到許多相對因素的制約。
歐巴馬的「新思維」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歐巴馬上台後主張「新思維」,其要點是承認美國的力量有限,承認美國在推進全球化和區域整合方面遇到困難。突出的例證是將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從小布希政府偏重的軍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轉變為全力保障作為國家力量、提供物質基礎的國內經濟的儘早恢復。例如2010年5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指出,美國將加強與戰略夥伴的合作,並指出美國還需擴大與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大國的交往,建立新的全球夥伴關係。報告強調,新世紀的國際責任不能由美國人獨自承擔,而是「美國與世界各國共同分擔」。雖然報告未明確放棄布希政府「先發制人」的單邊主義政策,依然強調「世界充滿各種威脅」,「美國依然強大」,「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依然無人能取代」(希拉蕊),但從自由主義流派的歐巴馬政府發出的信號來看,其主要意圖是強調外交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強調依靠「國際體系」以維護美國的「經濟安全」。其中,如何處理美國與東亞整合進程的關係,如何發揮美國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中的作用,都涉及到美國「亞太自由貿易區」(A free trade area for Asia-Pacific, FTAAP)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設想的推行。
美國的APEC戰略目標
APEC擁有21個成員,具有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巨大的潛在影響,其地域橫跨亞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GDP的60%,世界貿易額的55%。
作為APEC的發起國,進入21世紀後,美國一方面擔心「美國經濟及其在亞洲地位的衰落」,和「美國在東亞區域整合進程中被邊緣化的風險」,一方面愈來愈重視發揮APEC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與軍事利益服務,強調APEC的現有機制過於寬鬆,沒有約束力,建議進行改革,使APEC及其機制能夠更有效地推進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目標。
美國將自己在APEC的戰略目標表述為:追求區域內市場准入待遇等經濟利益、傳布美國的價值觀,以及防止區域內出現除美國之外的其他支配性權力(注1)。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國會曾經提出「APEC地區的經濟健康對美國的持續繁榮至關重要」的報告,強調「APEC中有我們(美國)在世界上最大的用戶」,認為「進一步開放的APEC市場,將為美國工商業創造新機會,也將為美國工人就業創造新機會」,強調「亞太地區恢復活力意味著美國公司的出口增加,意味著美國經濟有更大的增長」,建議政府提出「使鄰居富起來」的口號作為APEC的主旨,以增強美國在亞太地區和APEC的影響(注2)。
TPP協定、亞太自由貿易區、美中貿易競合、東亞整合、跨太平洋戰略、貿易自由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APEC改革、亞洲變革、區域經濟主導權
分享: